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以人灭天:庄子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1220
  • 作      者:
    严春友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严春友,男,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西方哲学)、哲学博士(中国哲学)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美学教授、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作:《宇宙全息统一论》、《宇宙绕一科学》、《文化全息论》、《精神之谜》、《西方哲学新论》、《庄子一日一讲》、《西方哲学名著导读》、《精美思想读本》。“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和《高中语文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新语文读本》)。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于庄子思想的种种误解和过于消极的评价,起因于以西方哲学的观点、方法与虚无主义来研究庄子思想。
  《<哲学与文化>丛书·无以人灭天:庄子思想研究》试图超越这种研究思路,从庄子思想本身出发来消除理解的障碍。
  《<哲学与文化>丛书·无以人灭天:庄子思想研究》认为,“无以人灭天”是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角度,庄子的许多命题由此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展开
精彩书摘
  如果执着于是非,那么是非的争论就永远没有结果,因为“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至于事情本身,则是超出于人们的这种是非争论之外的,它既非你的“是”,也非他的“非”。因此庄子主张“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最后得出结论说:“故日:莫若以明。”(《齐物论》)圣人不是以是非来进行判断,而是从事物的天性出发来理解事物,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保持心境的空明洞彻,否则,心里充满了是非,就难以达于事情的真相。这里所说的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怎么可能是诡辩论呢?
  刘笑敢认为,“万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共性,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共性抹杀事物之间的差别,从而得出万物为一的结论,也是庄子的诡辩方法”。其依据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愧懦怪,道通为一。”(《齐物论》)刘笑敢评论说,这“显然是诡辩”,因为在他看来:“庄子认为,草茎与大木,丑女与西施,千奇百怪的一切,从道的观点来看都是齐一无别的,所谓道即庄子预设的立论标准,但庄子所说的无差别的道本来就是虚构之物,所以并不能真正抹杀大小、美丑之间的差别。”
  把“道通为一”理解为“齐一无别”恐怕是不准确的,许多论者也经常把“齐物论”中这句话里的“一”理解为“一样”,从而得出了庄子主张万物齐一无别的结论。在庄子那里,“一”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体”的意思。所谓“道通为一”应当理解为,一方面从道的角度看无所谓美与丑,另一方面无论是美还是丑都只是道的不同存在形式,都源于道,因而在道中本是统一的。当庄子在“齐一无别”的意义上使用这个“一”时,他是在相对于人的是非判断这个角度上来说的,意思是从道或事物本身的角度看,人的那些是非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大与小、美与丑,都不过是人的一种判断而已,至于事物本身则无所谓大与小、美与丑,事物的性质超出了我们的判断。比如小草之所以“小”,是因为我们这个判断者比草大,而大树之所以大是由于我们比大树小,如果换一个判断者,在一只蚂蚁看来,小草却并不小,因此对于草或者树来说,它们本身并不具有这样的大或者小的性质。西施与厉,是美与丑的象征,但那只是人的一种判断,从自然的角度看,作为一种存在的西施与厉,其本身并不具有这种性质,对于自然而言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人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在情人的眼中厉或许比西施还要美。又如,我们把一种动物叫做“猪”,然而它真的是“猪”吗?不是,当我们叫做“猪”的时候,我们就赋予了它某种既定的性质,如猪是一种家养的动物,用来食用的,猪很脏等。作为本然存在的这种动物并不是“猪”,本来不具有这些性质,这些性质是人为的规定,只是人的观念。所以庄子这些话是要破除人类观念的虚妄,而不是要抹杀差别。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考察
第一节 关于方法
第二节 各种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古典研究方法的反思
二 考证方法
三 分块式研究
四 阶级分析和社会背景分析方法
五 辩证方法
六 西方哲学的方法
第三节 思想的特性

第一章 论庄子思想的性质
第一节 庄子的思想不是任何一种“主义”
一 庄子是否唯心主义者?
二 庄子是唯物主义者吗?
三 庄子是怀疑主义者吗?
四 庄子哲学是诡辩论吗?
五 庄子是相对主义者吗?
第二节 定性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庄子思想的不同层次及其作用
第一节 “相对性”的作用
第二节 道的作用

第三章 庄子的“道”以及今人对它的误解
第一节 道的含义
第二节 道的意义

第四章 庄子对人类之“知”的批判
第一节 《齐物论》的主题是批判人的概念式思维
第二节 通过知的途径不能达于真理
一 “知”使人类生活于可悲的境地
二 通过彼此、是非的争辩不能达到真理
三 通过概念的辨析不能达于道
四 通过概念和语言不能说清楚道
五 物性无常,不存在共同的标准
六 物化无常,人不能知其所以然
第三节 不知之知是最高的知
第四节 绝圣弃智
一 智慧扰乱了人心
二 智慧是中性的
三 以“小国寡民”限制人的“知”
四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第五节 庄子对人类智慧批判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我非我有:无可奈何是人生的终极状态
第一节 有用与无用是不确定的
第二节 福与祸不可预料
第三节 死生无关乎己
第四节 名与利是人所不能控制的
第五节 以无限消解有限
第六节 我非我有

第六章 无为思想的意义
第一节 道之无为
第二节 无为,个人无奈的选择
第三节 君主无为的意义
第四节 柔弱中隐含着强大的力量
第五节 无为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庄子思想的当代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庄子思想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庄子思想的特性与《庄子》的不可研究性
第三节 庄子思想的当代性

附录一: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
一 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的复杂性
二 中国哲学的强解释学特征
三 西方哲学的弱解释学特征
四 结论
附录二:境域中的非境域性
一 境域构成说不能消解二元化
二 境域构成说不能消解主体性
三 认识论也是不能消解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