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宋儒学建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18119
  • 作      者:
    何俊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何俊,1963年生,浙江长兴人,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兼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客座教授。近著《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展开
内容介绍
  《南宋儒学建构》正是在这一理解下写成的。在这部书里,他根据各家专集,佐以有关史籍,为我们勾画出12、13世纪儒学发展的大轮廓,眉目清朗,条理分明。就各家的分别研究而言,他的取径以分析为主,力求呈现出每一位思想家的基本宗旨;就全书而言,他紧紧地把握住综合的线索,不让整体的一贯观察淹没在纷繁的端绪之中。更值得指出的是他关注思想与环境的互动,抽象的观念和实际的人生融为一体。这样的儒学史是有生命的,也是动态的。
展开
精彩书评
  在这部书里,他根据各家专集,佐以有关史籍,为我们勾画出12、13世纪儒学发展的大轮廓,眉目清朗,条理分明。
  就各家的分别研究而言,他的琅径以分析为主,力求呈现出每一位思想家的基本宗旨;就全书而言,他紧紧地把握住综合的线索,不让整体的一贯观察淹没在纷繁的端绪之中。
  更值得指出的是他关注思想与环境的互动,抽象的观念和实际的人生融为一体。这样的儒学史是有生命的,也是动态的。
  ——余英时(普林斯顿大学荣休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南朱儒学的开始,是与朱室南渡前后百年问的工学、洛学的升沉和消长相联系的①。任何一种哲学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最终尤疑是决定于哲学思想自身的内容,但哲学思想于现实中的升沉与消长,直接的原因则更显见得是由外在的因素所构成。而对于王学与洛学而言,这外在的因素中,尤其重要的是政治与教育。第一节王学与洛学的升沉消长
  土安石于熙宁当政以后,他主编的《三经义》深得宋神宗的肯定,神宗讲:“今谈经者言人人殊,何以一道德?卿所撰经义,其以颁行,使学者归一。”②于是颁于学官,称《三经新义》,成为科举的依据。这种现象当然为儒学中的其他学派所不喜,只是不能指责皇帝,只能攻击王安石。苏轼尝云:
  王(安石)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已。
  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
  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③但是,凭着政治的权力和科举的导向,王学事实上占了优势。
  这种优势从正面看,是王学的影响极大,所谓“安石《新义》行,土子以经试于有司,必宗其说,少异,辄不中程”④。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崩,哲宗立,宣仁太后临朝,五月司马光出山,随后二程兄弟上台(程颢除宗正丞,未行而卒)。元祐元年(1086年)二月司马光拜相,三月程颐为通直郎充崇政殿说书,四月再受经筵之命,同月王安石逝于江宁。在这场政治大变动中,熙宁新法虽一一尽废,蔡確、章悖、吕惠卿也次第罢免,而且尽管司马光对王安石改革后的科举考试形式和以《三经新义》为依据表示不满,但除了新法与人事以外,科举方面没有受到冲击。事实L,司马光对于王安石新学的攻击,在同一政治集团中也受到r批评,譬如王安石重《孟子》轻《春秋》,司马光持相反意见,并在《起请科场札子》中予以攻击①。对此,范纯仁则向司马光指出,“《孟子》恐不可轻”②。在政治风向骤转之际,随时俯仰、好恶不公者自然附会当时执政。当l=d马光于朝中议论科举时,国子司业黄隐便投其所好,“讽谕其太学诸生,凡程试文字,不可复从王氏新说,或引用者,类多黜降”,但仍是遭到了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的官员的猛烈攻击,直至提出罢免黄隐官职③。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王学与洛学的消长与南宋儒学的开始
第一节 王学与洛学的升沉消长
第二节 程门的薪火相传与南宋儒学的开始

第二章 洛学的分流
第一节 道南学派
一、道南一脉的格物思想及其内在冲突:杨时、罗从彦、李侗
二、洛学向心学的转化:王蘋、张九成
第二节 湖湘学派
一、史学与理学相融及佛教批判:胡安国、胡寅
二、心体的标示:胡宏
附:南宋乾淳诸老及其文化逻辑

第三章 朱熹:知识、理论、行动
第一节 思想清理与建构道统
第二节 天理流行及其把握
第三节 行道不以用舍为加损

第四章 挑战与回应
第一节 陆九渊与朱熹
一、道与言的朱陆论辩
二、陆九渊的实学及其禅学与事功学倾向
第二节 陈亮与朱熹
一、陈亮解经及论孔孟与王通
二、圣与王的朱陈评判
第三节 叶適与朱熹
一、体与用的朱叶取舍
二、叶適对儒道之本统的释证

第五章 思想向文化转型
第一节 庆元党禁后的学派整合
第二节 思想的形态化及其向生活落实:杨简、黄榦、陈淳
第三节 思想的政治化:真德秀与魏了翁
第四节 思想的学术化:王柏、金履祥、黄震、王应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