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智慧之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64708
  • 作      者:
    倪钢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古希腊著名的哲人苏格拉底说过,不经过反思的生活不值得活;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存,而在于发展自我的能力;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哲学家们总是对宇宙、人生、社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看法。苏格拉底为了真正的智慧和正义而献身,他以身赴死的态度和他对于生活的理解,表明哲学家是以不同常人的方式看待生命的意义的。可见,哲学的一个目标是帮助人们确立生活的理由和根据。《智慧之门:哲学思想十一讲》的目标即是以一种简明的方式观照哲学的历史,反思哲学问题,提供关于生活、生命、生态的智慧或体悟原则。
展开
作者简介
  倪钢(1965.12-),男。博士,现为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管理学、哲学、文化学,历任哲学、管理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喜爱音乐艺术和体育运动,崇尚老庄思想和生态自然观,信奉仁者爱人的道德理念,关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涉及的技术问题。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大学校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期间有两年时间在企业挂职任副总经理,从事管理学和哲学研究工作,担任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学会的理事。
  1995毕业于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5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C)从事双语教学与科学研究。历任沈阳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校哲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授,同时兼任管理工作职务,多次担任系副主任、主任、副部长、副院长等职。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课程20多门,主要有:哲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公共政策分析、管理文秘、公共关系学、专业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当代思潮、技术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外文化比较、中国哲学,等等。曾多次被大学生评为喜爱的老师。近十年来,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各类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6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多个。
  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中,始终以“传播文明、报效祖国、探索创新、博爱育才”的理念为引导,热爱学生和教师工作,热爱劳动人民,热爱自然和生物。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尝试将哲学的观念和方法运用于教育学、管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工作之中。特别关注哲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学术问题,有独特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收获。
展开
内容介绍
  哲学是智慧、求真、向善之学,也是引导人类走向健康、文明、富强、成功之学,这既是作者在哲学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也是从事哲学写作的理性追求。我们的哲学之问,既是对于哲学的历史、主题、方法、旨趣、理路、观点、学派和人物的追问和反思,也是把哲学的宏远高深之论拉近现实生活的尝试。《智慧之门:哲学思想十一讲》分为两部分:上篇主要是对哲学的历史演进和概念意义的问思和解释,下篇主要是对哲学研究范式和类型的分析探讨。我们的哲学话语,以“对话”、“描述和解析”、“里程碑”、“专题讨论”等方式展开,力图多角度和多层面展示哲学的自由探索和深度反思的功能,揭示哲学研究的意义和魅力,彰显哲学研究的旨趣和价值。
  《智慧之门:哲学思想十一讲》既是哲学教学与研究的一线工作者的探索成果,也是作者学习哲学先贤及其经典的案例展示。因此,它不仅具有哲学研究的意义,也对哲学爱好者和广大师生有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1.哲学的起源
  哲学作为一种知识或学问,它的历史就是它本身的一种最好的说明。因此,一切关于哲学的最抽象的追问和反思,都应该联系哲学的历史以达其目标。但是,对于哲学的历史描述和说明,是十分困难的,这种困难在于:一方面,历史上的哲学家或哲学著作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事物和“逝者”,人们无法让历史开口说话,哲学史实际上是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事物;另一方面,哲学的历史总是当代人的历史,因为,即使是古代人写成的哲学史,也需要运用当代的语言和观点进行解析,因此,哲学史又是为具有一定哲学修为的人们准备的文本,它是艰涩的。然而,既然我们试图了解哲学的本性、内容和研究范式,我们就只能面对困境和艰辛,在历史的阅读、感悟和反思的过程中,走进哲学。在后面的叙述和文本展示的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尝试提出属于自己的哲学概念、观点、方法或体系,因此,本书不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展示的那种研究成果或哲学话语方式。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哲学名著,都是“自我”的哲学,也就是说,那是哲学家们自己创造或编写的语言游戏。本书虽然也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了笔者的哲学主张或哲学观,但是,本书作者无意于建立或宣扬本人的哲学观点或哲学主张,读者一眼可以看出,笔者实际上保持着一种“局外人”的立场,因此,在文本展开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中外哲学史上“伟大”哲学家的思想或方法,以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为言说对象,以最精简的方式展示和说明哲学的历史,解释哲学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分析或说明哲学与当代人的关联。当然,“伟大哲学家”意指什么,也难以界定,或许,那就是哲学史上的各种思潮或学派的创建者或开拓者吧。“伟大”的哲学家们,也离不开一定的时代和环境,哲学家的伟大总是接受着历史的检验,而这种检验的过程又不是哲学家本人能够左右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也许可以说明伟大哲学家产生的规律吧!下面,我们开始讨论哲学的起源问题,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以哲学的历史和伟大哲学家们的思想或方法为主要讨论的内容,当我们驻足观赏和揣摩这些哲学珍品时,我们自己的哲学思想也许可以开始骞翮远翥了!
  1.1关于哲学起源的对话
  中国古代先哲孔子为世界留下许多精彩的哲学话语和理论命题,儒家经典《论语》是一部对话体的哲学鸿文,人们在对话欣赏的过程中,体验了哲学思考和哲学命题的过程和意境。古代希腊的哲学大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实现哲学的思考和哲学研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会饮》等,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复杂而有趣的哲学追问和哲学探索。在本书语境的设计理念中,对话也成为一种探讨哲学问题的方式。在写作哲学对话或者在阅读哲学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对话方式的灵动性和发散性,同时,也会展示思想的思辩性、跳跃性、直觉性。在后面的章节展开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以对话方式谈谈哲学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说明或解析,采用论证的方式和宏大叙述的模式表现哲学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最后再以“哲学的里程碑”的形式,介绍一些哲学大师们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
  下面,我们以三个字母(Q、A、C)来代表三个人物或现实生活中的三种哲学爱好者:Q代表喜欢哲学或对哲学产生迷惑的人,A代表哲学教师或已经对哲学有了某种研究水准的人,C代表对话的局外人或者某种具有权威的或代表了哲学大师地位的人。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纯粹的这三类人是没有的,现实中的哲学家、哲学教师、哲学爱好者可能有交叉重叠,也可能互不相干。我们试图采用这种对话的方式,恢复哲学的趣味性、启发性、灵动性。在后面的文本中,C的出场机会不多,这也代表了现实中哲学研究的一种实际情况,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大师和权威是为数不多的。
  以下是A、Q、C关于哲学起源问题的对话和问答:
  A:我们很荣幸在此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问题和发表意见。就像大家通常所进行的那样,人们不会把一个人的述说当成对话,而且,对话也不可能太漫长。我们最好直奔哲学主题吧!
  Q:作为一种现象或事件,哲学也是有历史的吧?
  A:是的。但是,哲学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社会或思维的现象,它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由物质内容或精神内容构成的事件,事实上,哲学不只是一个单一的现象或事件,它很复杂,因此,我们讨论它的起源也十分困难。
  Q:您这样说,似乎很难说清哲学的起源,那么,哲学起源的困境是否也和它本身的定义或形态的复杂性有关呢?
  A:是的。哲学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几千年来,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哲学,这些哲学的主题、对象、内容、方法都不尽相同,有些哲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或完全相同的研究范式。这就类型于大自然中的生态现象。大自然创造了几百万种生物,它们都被称为生物,但是,它们的性质或形态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从这种生态学的类比视角来看,哲学也类似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内部包涵的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
  Q:您的这个比喻确实很有启发性。但是,我们看到的生物尽管不计其数,但是,它们有共同的特征和表现形态,例如,所有的生物都有生命现象和某种个体属性,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大致上定义什么是生物或什么是非生物,按照这个思路,被称为“哲学”的东西是否也有某种共性或普遍的规定性呢?
  A:是啊!这种思路很好。许多哲学家们所从事的事业尽管不同,但是,他们对于哲学的理解和哲学研究的方式确实也某此共同之处。例如,哲学不是文学,哲学也不是艺术,哲学更不是生产劳动,哲学也不是贸易交换,因此,从哲学不是什么的回答,可以显现哲学是什么。Q:您说得没错,我还可以举出哲学不是什么的更多例子。例如,哲学不是下棋这类游戏,哲学也不是表演和化妆,哲学还不是诊病术和养生术,等等。但是,我们说哲学不是什么,还是无法简要地说出哲学为何物啊!您是否可以武断一点,就算是一个高度的概括吧,请用最少的文字说出哲学的定义吧。
  A:哈哈哈!终于急了,很多人都这样,很想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描述或定义哲学,事实上,这确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至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哲学的通用定义是没有的,并且,即使在中国哲学界,人们也很难找到一个通行的哲学定义,进一步说,在某种更加狭窄的哲学领域,人们也难以看到完全相同的哲学定义。例如,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并没有给出中国哲学的精确定义,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也没有给出科学技术哲学的精确定义。
  Q:但是,我就是想要一个最简明的哲学定义,不然的话,我们如何谈论哲学的起源或生成呢?
  A:没错!如果我们不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理解或定义哲学,我们确实无法言说哲学的起源和生成,因为,一些与哲学类似的事物也很多,不加区别地谈论哲学,很有可能把哲学的起源和其它事物的起源说成一个东西。
  Q:您就别卖关子了,就请您快点说说看吧!
  A:既然您这样固执地坚持,我只好试试了。哲学就是:爱智、反思、体悟、明察、解析、怀疑、判断、批判,等等。
  A:哇!这确实简约一点了,不过,您还是用了那么多的两个字的词,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呢?您用的那么多的词语,又可否简要说说它的意思呢?
  Q:在当代,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哲学,那我可以用“生”这个字,它代表很多意思,例如,生命、生活、生态、生存、生产、生成,等等,当代哲学确实和这些概念表达的现象或事物有关联。前面用的那些词语,我们在后面的解说和探讨中都会涉及,例如,“爱智”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种传统,也是最早的哲学定义,英语philosophy(哲学)一词就是从古代希腊“哲学”翻译过来的。其中“philo”是“爱”的意思,“sophy”是智慧的意思。
  C:你们的对话很有趣!但是,这样讨论下去,对于哲学的起源问题讨论何时开始呢?你们的讨论发现了哲学的复杂性和趣味性,也给出了哲学的简明解释,我想,可以开始讨论哲学的起源了。因为,作为爱智传统的古希腊的哲学可以说是欧洲哲学的早期形态,实际上,欧洲哲学或西方哲学的历史确实要回溯到古代希腊。
  A:谢谢您的点评和意见。我想,我们在寻找哲学的简明定义的同时,已经回到了讨论哲学起源这个问题。
  Q:你们两位确实比我高明,不经意之间,已经把我引向了哲学的发源地了。可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也很长,中国哲学或东方哲学与欧洲哲学或西方哲学有共同的起源吗?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是同一种类型的哲学吗?
  A:这确实是两个巨大的难题啊。我想,这是否可以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哲学史或古希腊哲学史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C:是的。阅读哲学史著作的确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或理解哲学的起源问题。例如,哲学史著作一般都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哲学产生之时或哲学派别产生之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机缘。但是,许多哲学家们创造哲学的背景和时机是大不相同的,哲学也反映了哲学家个人的某些方面,另外,哲学类型的转变也有理论构造内部的原因,这些方面都很复杂,难以细致描绘。因此,哲学起源也有几种不同的研究进路,例如,整体上的哲学起源,个别学派的哲学起源,个别哲学类型的哲学起源,哲学家的哲学起源,等等。
  Q:哦!是这样。我觉得哲学起源是否可以从生物学或生态学视角来考察呢?例如,生物的产生的进化,常常由于物种和群落的不同而不同,另外,基因和环境也成为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哲学的起源是否可以运用哲学基因或哲学种群来描述呢?
  A:哇!不得了,确实有新意!我想是可以的,我们可以将哲学的要素或因素剥离出来,再将哲学的生态环境进行细致的区分,然后,一点一点地分析这些要素、因素、环境之间的关系,于是,可能发现或总结哲学产生的规律性的东西。
  C:是的,跨学科的方法当然可以运用,但是,理论模型的跨学科运用,也要考虑到它的内在合理性和逻辑性。生态学和哲学并不是同一类学科,方法论的通用性也需要考察。历史研究确实是必要的,当我们没有充分的历史资料或历史的现象学描述的工具时,可以考察采用历史之外的方法。当然,哲学史的考察是必须的,否则,很容易犯主观主义或武断的错误。
  Q:必须的!我常常听老师说要把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结合,大概就是您说的意思。
  A:是的。历史的和逻辑的一个都不能少。而实际上,这二个东西也是统一的。历史的就是把发生的事件或史料相联系和总结,逻辑的只不过是从形式上再现这种历史的先后顺序和因果联系。历史的东西是没有形式说明的散乱的逻辑,逻辑的东西是形式化的规范的历史。
  Q:天哪!我真是迷糊了。说点简单的吧!哲学起点究竟在哪里啊?
  C:我们先结束对话,看看下面的解说和讨论吧。
  1.2关于哲学起源的观点
  (1)唯物论的观点。哲学起源问题的提问和解答必然面对种种困境。哲学起源问题面对的困境不仅在于史前哲学的知识考古方面的空白,而且在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失忆和消亡。实际上,古代哲学和古代哲人是不可分割的,古代哲学的实存形态和古代哲人的生命活动样式密不可分,如果想要真实地再现古代哲学就必须真实地再现古代哲人的生命样式,当然,这已经绝不可能了。在这种意义上说,真正意义上的史前哲学或最初意义上的哲学已经无法言说了。冯友兰先生在谈到研究中国哲学史的问题时说:“‘中国哲学史’一词有二义:一是指中国古代哲人从事创造哲学之全部活动之自身,一是指哲学史家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人从事创造哲学之全部活动之纪述。”(冯友兰.哲学的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这个理解,第一种意义上的哲学或哲学研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研究第一种活动的结果——保存下来的著作或传说——人们无法面对古代哲学。而后一种意义上的哲学研究也背离了原始哲学的意味。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哲学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并不是一回事:先有人类,后有哲学。但是,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哲学起源和人类起源是一回事:有了人的思想,才有人类,没有人的思想,就没有人类,哲学即人的思想,所以哲学起源和人类起源是一回事。当然,人类的思想并不全部是哲学,而人类思想的起源似乎也不能直接归结为物质的属性的变异。不论如何,从唯物论的角度来说,如果把哲学仅仅理解为人类创造的精神性产物,那么,这种精神性的产物的最终根源却是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的发展和变异。人类的精神现象是属于自然的,人类的思维和心灵的活动正如一切动物性的生理反映特性和某些类似心智的活动一样,如果不是把哲学看成神的启示或上帝的自我意识,那么,哲学也不能够脱离物质世界。简言之,哲学和人一样,是作为自然的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
  但是,这种直观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起源观,也同样会遇到人们的非议:既然哲学并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现象,也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那么,它作为一种高级精神性的意识、心智活动、言语行为、文字游戏、符号体系——这种高级的非物质性的结果究竟如何从物质世界的自然演化中出现呢?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昭示作为思维的哲学必然地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出现的,它既包括了自然本身给人类带来的种种影响,也包括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思维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主张,物质和意识的二元世界最终的根源是自然界,而劳动和人类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却是创造意识的唯一途径,一切神学和巫术都不过是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歪曲的反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而且是人的能动的反映论。至于人类的反映能力和反映的方式,虽然存在着大量的疑问,但是,生物进化论主张的演化规律,遗传和变异却是科学所理解的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哲学史所揭示的哲学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总是以一定的语言或言语为载体来解说和描述的,并且它也是以语言或言语的方式展示和传播的。因此,讨论哲学的相关问题,必然以语言或言语为媒介。但是,正如语言或言语的出现也是一种自然界在其历史的演化之中生成的现象一样,作为词语的哲学也和自然发生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哲学也是自然界历经亿万年演化之后出现的一种变化了的自然现象。作为一种自然体现出来的现象,哲学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之果,哲学是思维着的物质表现的复杂现象。
  因之,哲学的起源不过是意识的起源的更加复杂的解释,哲学作为意识和意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它源于自然,成于劳动实践,是自然界的异已的精神现象。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唯物主义的哲学起源观和知识起源观是一致的,因为,哲学曾经就是认识论。列宁指出哲学就是认识论,他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页)。因此,唯物主义的哲学起源观在强调哲学作为一种认识反映活动的同时,主张哲学也源于人类的主观能力。这个能力即是人类的认识能力,包括人类的反映、抽象、理解等方面的能力。那么,哲学的起源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还是建立在人的主观能力的基础之上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释的不同,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起源观的根本性差别。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把哲学的起源等同于自然演化的结果,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承认哲学的起源即包括了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了人的认识的因素,而人类的认识的因素之中必然地包括了人的直觉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建立过程虽然是依赖于自然界的,但是,它们并不是自然物本身,它包括了人的生理、心理和实践劳动过程的复杂结果。
  (2)非唯物论或其它观点。除了唯物论的哲学起源观之外,在其它的场合——例如,唯心论、神学或宗教,等等——哲学被看成神秘力量的表现方式,被看成是上帝或神的旨意的人类化后果。黑格尔把哲学看成绝对精神的外化产物,康德认为哲学是先验的此岸世界的思维原则,还有人认为哲学是神的启示,是信仰的原则。
  从词源学的视角来说,哲学一词是近现代人创造的词语,因此,它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历史比自然的历史和社会的历史要短得多。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或者说,从寻根求底的角度来看,当人们试图追问最初的哲学概念时,似乎无法言说哲学究竟产生于何时何地,也更无法了解哲学概念的初始的瞬间。因此,一些人认为哲学是一个迷一样的事物,人类无法准确解释哲学的起源。
  从实在论或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最初的属于人类的哲学总是非自然的产物,因为,自然界的演化历史,按照一般的科学知识来理解,至少已经上百亿年了。但是,这种数学化的表达,只能是一种类比或者直觉的体悟,而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并不是人们今天所理解的这个样子,就像天文学史或者粒子物理学史发现的那样:自然是从一个神秘的奇点开始的,这个点包容了一切。那么,自然的历史能够理解为哲学的历史吗?自然哲学曾经把哲学研究等同于对自然本性的探索或猜想。一切自然的现象或自然的形态都多获得了它的哲学意味:一砂一佛国,一花一世界。类似中国历史上的道学或印度的佛学,这二种不同的哲学思想之中,都对自然的起源或发展过程以及自然的形相有了独特的解释。哲学作为词语的历史表明:自然或自然的现象是哲学词语的内容,哲学是言说自然的,是关于自然的因由或自然的规律。但是,这种对于自然的言说,其对象和内容却超出了自然之外,神的、社会的、人的观念也得到发展。因此,哲学起源似乎不能够以某种“一元论”的观点来说明,哲学起源只能是“二元的”或“多元的”。
  另外,从哲学是源于个体还是源于社会?对此,也可以有类似“轴心时代”的观点或“复杂性”理论的观点。“轴心时代”是对哲学大师涌现的时代的一种抽象理解,而“复杂性”理论则参考了科学理论的解释原则。个体和群体对于哲学发生发展的影响都很巨大,独断论和决定论似乎难以成立。
  1.3关于哲学起源问题的深层反思
  (1)哲学是物质事件还是精神事件?有史以来,人类创造了数不清的物质事件和精神事件,这其中就包括了哲学。面向哲学或哲学研究,人们能够言说的事物是无尽的,但是考察或讨论哲学的起源似乎成为一个原始性的问题。哲学因何产生?哲学如何演进?人类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是由谁完成的?人类第一次开启哲学思维是在什么时候?人类的第一次社会性的哲学集会是在什么时空背景下完成的?……人们面向哲学或哲学研究总是产生林林总总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可以大致讲清哲学的起源。但是,这些问题似乎又没有确切的答案。东方哲学的历史学派及其活动方式有着不同于西方的传统和样式,例如,古希腊的逍遥学派和中国的道家学派就有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和历史传承的特点。单纯从时空角度来推测,也很难断定哪个学者的哲学思想第一次出现在地球之上。实际上,一些有名的哲学家之前,还有为数众多的无名之士对于哲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代的人类已经无法了解那些无名之士以及他们创造的哲学思想了。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物质世界如何变化出精神世界?作为一个“反映论”的结果,哲学是一个过程吗?
  (2)哲学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当代人研究哲学史会发现一个问题:哲学史总是某些哲学大师或以哲学大师为中心形成的团体为焦点问题的,哲学史研究不能离开个体的哲学思想。另外,不同类型的哲学体系,其核心对象和内容以及方法论也是由某位哲学家独立创造的。因此,我们不能否定个体思想在哲学发展创新中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又不可能完全脱离当时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不能超越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因此,哲学似乎又不是个体的内在力量所决定,它作为一种观念或意识,是由社会实践的物质方面决定的。这样,我们就容易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样一个困境。对此,唯物辩证法可能提供了一种妥协性的理解:哲学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3)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恩格斯曾经断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并以对此问题的回答,判断哲学的性质。但是,在当代的语境中,哲学基本问题似乎不再是一个而是多个,我们对早期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追问,例如,整体哲学学科是否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哲学是否为了人类智慧的发展或增长?哲学是否成为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前提?哲学是否提供美的创造和欣赏的理论工具?哲学是否为人类的伦理实践提供原则?哲学是否为普遍的人类正义提供理论依据?等等。事实上,有史以来的哲学从来没有确立一种统一的目标或核心问题,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以及美学方面的讨论,其主题也是多变的。哲学文本呈现的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如,描述的、分析的、解释的、评价的、批判的、辩论的、对话的、隐喻的、科学的,等等。21世纪以来,世界和平以及人类幸福和生态问题似乎成为显要的问题。
  1.4哲学类型及其起源
  哲学史的研究表明,哲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种种类型和转型,这些哲学类型具有特别的研究对象和主题,从可能性和必然性角度来说,不同哲学类型的起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时甚至很复杂和令人迷惑。哲学史上出现过种种类型的哲学,如,古代希腊时期,出现伊壁鸠鲁的原子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斯多德的形式质料等学说。此时的哲学虽然和当时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相关联,但是,哲学兴起也具有某些神秘性。1883年出生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认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一个“轴心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因为,在这个时代,出现了“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出现犹太教先知,出现佛祖释迦牟尼,出现中国的老子和孔子。这些伟大的人类导师启发了人类“终极关怀的觉醒”,成为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的渊源。“轴心时代”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但是,这种思想的基底却是神秘主义或唯心主义。
  天启的或天才论的哲学史观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完全不同的。但是,哲学大师或哲学学派的产生,确实引领着哲学的演进过程。古罗马时期,出现新斯多葛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出现塞涅卡的宿命论,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出现禁欲主义和早期基督教,出现琉善的无神论,出现德尔图良和奥古斯丁的教父学。此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运动密切关联。那些对自然充满好奇的神学家们可能是创造和发展哲学的最积极的分子。中世纪时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安瑟伦和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出现唯名论与实在论,出现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出现了莫尔等人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出现布鲁诺和哥白尼的宇宙哲学,出现伽里略的自然哲学。中世纪以“黑暗”著称,但是,这种黑暗是相对神学的光明而言的,但是,神学并没有完全遮蔽人类哲学思想的光芒,即使在那些教父哲学家的思想中,也可以找到人类理性的力量和特质。“神学的婢女”这种说法,可能概括了中世纪绝大多数哲学的命运,但是,婢女的灵魂并没有等同于天使的思想,在寻找上帝和为上帝作证的过程中,人类也发现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和真、善、美。
  17、18世纪出现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和经验知识论,产生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二元论,出现了斯宾诺沙的唯理论,出现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出现洛克的白板说认识论,出现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休谟的不可知论,出现梅叶的无神论,出现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启蒙思想,出现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出现摩来里、马布利、巴贝夫、和圣西门、傅利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出现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和休谟的怀疑论,出现康德、黑格尔、费希特、谢林、费尔巴哈等人的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时期,也出现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思想,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如,孔德、马赫的实证主义、尼采和叔本华的意志主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存在主义、功利主义等等。现代哲学的兴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中世纪的神学和“黑暗”的教会是一种“基底”,人类理性精神是一种“内力”,社会的阶级对抗是一种“体制和机制”,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是一种“工具和载体”,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是一种“酵素”,在这些复杂的因素或动力的引导之下,现代哲学得以展开。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的哲学历史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图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成为世界上最广大范围的无产者革命的行动指南,在这种无产阶级哲学的指引下,世界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建立,两种制度对抗和对话展开。20世纪发生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三个世界(毛泽东语)”。20世纪也创造了各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如,前苏联的列宁主义、斯大林模式;朝鲜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古巴卡斯特罗的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20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创新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智慧和革命理论的不断总结的过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方法的应用,也源于中国现实和中国文化。事实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联系是十分明显的,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策主张和理论体系之中,不仅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光芒,而且,也昭示着中国文化经典的精神。
  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发生了种种转向,例如,语言转向、技术转向、现象学转向、存在主义转向、符号主义转向、解释学转向、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转向,等等。但是,这些转向的原因和动力却是复杂而充满争论的。20世纪出现的哲学类型和哲学体系是极其多样的,例如,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弗雷格、罗素、斯特劳森、维特根斯坦等人的语言分析哲学,石里克、卡尔那普等人的逻辑实证主义,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宠蒂的现象学,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主义,伽缪的虚无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蒯因等的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和政治哲学,索绪尔、斯特劳斯、拉康、巴尔特、阿尔杜塞等人的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德勒兹、博德里拉、种奥塔、杰姆逊等人的解构主义和后现代哲学,哈伯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拉普、邦格、杜尔宾、伊德、皮特、芬伯格、米切姆、波哥曼等当代著名的技术哲学家的技术哲学,格里芬、科斯洛夫斯基、多克等人的后现代思想……这些哲学类型的产生,不可能以一种单一的原因或背景进行解释。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新类型的出现,可能反映着人类思维的一种创新的本性,它印证着尼采所言的“阿波罗精神”和“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对抗和冲突。一方面,代表着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的太阳神阿波罗精神的逻各斯引导着哲学向某种最根本的问题和基底前进;另一方面,代表着自由主义和非中心主义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引导着哲学向某种边缘化的和碎裂化的意识和价值迈进。
  1.5哲学史上的里程碑: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
  (1)老子生平。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生于中国春秋时代,出生和生活的地点在今天河南省境内(楚国苦县)。关于老子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一直有着争议,老子的身世谱系和老莱子、太史儋等人有复杂的关联。老子是先秦时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哲学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在当今全世界著名大学的图书馆和资料库中,都可以找到中文或外文的《道德经》,但是,《道德经》的版本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老子》一书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这个观点可能通过考古学和训诂学来证明。例如,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之后,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又出土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种。这些文本不仅包含着老子的思想,而且印证着老子著作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揭示着《老子》一书的成书过程。
  按照现有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以及文化学的知识和辨识,老子和孔子可以并称为中华哲学精神和哲学话语的开山鼻祖。更进一步说,老子哲学似乎在引导人们追求和解释宇宙、社会、人生的根基,而孔子哲学似乎在劝勉人们追求和实践最高的价值。按照历史学家们的看法和古代文献的记载,孔子曾经向老子问过道,而老子是否也向孔子请教过什么,后世不得而知。如果以师者为先的话,老子似乎应该名列孔子之前。老子其人其事,大概只能求助于史书的记载了。《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立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32页)。按照班固等史学家的观点,老子学说也和那个时代的王官之学有关联,而且,老子本人也曾经做过周代的史官,他虽然也精通祭祀和占卜的理论和技术,作为周代的臣子,其思想也必然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民俗思想的影响。
  (2)《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的道论思想直接体现在《老子》一书中,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
  其一,关于宇宙图景的本体论描述和解释。老子哲学的精华是“道论”的描述和解说。老子哲学强调整体性、发展性和辩证性,以此认识宇宙万物。例如,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即“道”、“天”、“地”、“人”,这“四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坤培.老子新解[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52)。老子认为“道”为万物之根本和运行的法则。老子在《德经》的首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又如,老子尝试运用道的运行分析来说明世界演化的机理。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其二,关于“体道”和“德性实践”。老子认为“道”为本,“德”为用。老子还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三十七章)。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王坤培.老子新解[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36)。
  其三,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老子认为“道”的自然表现方式就是以生生不息的自然万物的流变过程。《老子》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的这段话表明生殖力量和自然力量的伟大和神秘。另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经常以比喻和隐喻的方式得到彰显,例如,《老子》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再如,《老子》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克刚”。为说明事物如何自己运动,老子得出“反者道之动”这个命题。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的观点,认为事物的生成和运用体现了对立统一。老子认为相反相成是事物普遍法则,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王坤培.老子新解[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8)。老子的辩证法也蕴含了当代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某些内容。
  其四,关于认识和真理问题的讨论。老子道学认识论有如下特点:直观性、整体性、自然性。老子对于人类的认识本质、过程和内容也有独特的理解,老子语境中的“自然”仅意指“自然界”,也指事物的自然状态、秩序和规律。老子强调认识也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老子》第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其五,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的道说。老子主张行自然之道,反对人为之道。老子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老子主张圣人行“无为而治”的治世之道,他说:“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四十九章);又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老子认为战争即是天下无道的表现,在他看来“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四十六章)。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三十一章)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其政治哲学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老子》五十七章说:“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六十章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的社会理想和他的哲学追求是一致的。《老子》第八十章中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此,老子在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等方面主张“反者道之动”和“弱者道之用”。
  其六,关于日常生活或技艺实践。老子在表达他的哲学思想之时,经常联系生活中的现象、事件和器物来说明,体现了很浓厚的辩证法的意味。另外,老子哲学中涉及科学技术的内容也很多,据初步统计,《老子》一书中涉及技术问题的文本量达十分之一。老子的技术哲学思想也很独特,体现有机论和整体论的辩证法。例如,《老子》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其七,关于美和审美。《老子》的叙述方法和语境也展示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意境。例如,《老子》二十章这样写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可以看出,老子本人的哲学之思也并不完全是严谨的逻辑演绎过程,而是渗透了相当丰富的情绪和情感。老子的美学思想是自然的也是深刻的。
  ……
展开
目录
上篇
哲学的起源
一、哲学起源的对话
二、哲学起源的观点
三、哲学起源的深层反思
四、哲学类型及其起源
五、哲学史上的里程碑:老子

思想史和哲学史
一、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对话与问答
二、思想史和哲学史的概念解析
三、对思想史和哲学史性质的反思
四、对思想史研究及其范式的思考
五、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简要说明
六、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关联和差别
七、中国学术传统的承继问题浅解
八、西方学术思想的传承概说
九、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孔子

历史哲学
一、关于历史哲学的对话和问答
二、关于历史哲学的概念诠释
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四、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五、解释学历史哲学
六、历史哲学视野中的历史
七、历史哲学研究的意义
八、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柏拉图

哲学的定义和特质
一、关于哲学概念的对话
二、关于哲学的定义和概念的解说
三、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解说
四、作为认识论的哲学
五、哲学与世界的关联性
六、哲学特质的诠释
七、哲学史上的里程碑: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一、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和问答
二、关于形而上学的词源学解说
三、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
四、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五、形而上学研究的主题
六、形而上学研究的方法
七、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
八、形而上学和哲学本体论
九、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墨子

下篇
哲学研究及其范式
一、关于哲学研究的对话
二、哲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澄清终极意义
三、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价值梳理和行为排序
四、哲学研究的认识论功能:知识分析和方法选择
五、哲学研究的方式方法
六、哲学研究的概论范式
七、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奥古斯丁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解说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简释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和意义
六、哲学史上的里程碑:海德格尔

科学哲学
一、关于科学哲学的对话
二、关于科学哲学的概念和历史的解说
三、古代的科学哲学
四、近代的科学哲学
五、后现代科学哲学
六、专题讨论:休厄尔的科学哲学及科学哲学研究的意义

技术哲学
一、关于技术哲学的对话
二、技术哲学的历史演进
三、技术哲学何以可能
四、技术哲学研究的方式方法
五、技术认识论
六、技术本质的哲学讨论
七、专题讨论:哲学何以转向“技术”

伦理学
一、关于伦理学的对话和问答
二、伦理学概述
三、儒家伦理思想略要
四、古希腊哲学中的伦理思想
五、伦理学的理论问题
六、应用伦理学

美学
一、关于美和美学的对话
二、美和美学的根源
三、“美”的定义和本质
四、美学的类型
五、美和审美的形态论
六、美学研究的方法
七、马克思的美学思想
八、中国传统美学
九、美学研究的理论和模型
十、应用美学研究的个案:技术美学
十一、专题讨论:后现代艺术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