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本的附魅及其哲学解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092847
  • 作      者:
    唐正东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唐正东,男,1967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1983年进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分别于1987、1990、1997年获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副会长等职。2004年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人选“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2011年人选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出版著作10多部(含译著及合著),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研究课题10项,获得各类学术奖9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导自选集·资本的附魅及其哲学解构:唐正东集》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下遇到的三个理论问题、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位现代哲学家、在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忽略了李嘉图意味着什么、一以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为例、马克思物质生产概念的哲学内涵论析、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哲学意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对历史经验论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样,当马克思面对类似于海德格尔的那种“存在”与“此在”的关系问题时,他就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一种建立在社会历史性基础之上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就对社会历史的本质分析而言,客观存在物的确是必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理论维度才能得到深度的解剖,才能获得其理论上的“意义”的。譬如资本、货币、商品,尽管这些东西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物”,但它们的本质却不是“物”,而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一百元钱在一个人口袋里是不能成为资本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语境中才是资本。因此,对资本的批判不能变成对钱的批判,更不能仅仅变成对技术的批判。技术如果不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那就并不必然地会导致“物骑在鞍上,驱使着人”的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海德格尔等西方现代哲学家把批判的矛头对准“技术”,是不深刻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并不是指客观的物质,而是指“社会关系”。这正是马克思思想的深刻之处。另一方面,人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地被赋予了客体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人不再是一种抽象主体性的人,而是负载着现实的、客观性的社会关系的人。对这一点的承认决不意味着马克思所走向的是一种遗忘了人的存在的劳动拜物教或劳动形而上学。恰恰相反,马克思通过对这种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或“似自然化”的辩证统一的过程的深入研究,所要探讨的正是当下的人如何走出当下的存在困境,走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是真正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人的存在之境(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道路。这样的哲学难道不是一种超越近代形而上学之后的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吗?
  抱着开放的学术心境,我们应该承认,现代哲学是多元性的。海德格尔式的西方哲学是一种现代哲学,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现代哲学,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哲学形态。
  ……
展开
目录
上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层内涵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当下遇到的三个理论问题
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
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位现代哲学家
在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忽略了李嘉图意味着什么
一以卢卡奇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为例
马克思物质生产概念的哲学内涵论析
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哲学意义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辩证特性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对历史经验论的超越及其当代意义

中篇 马克思经典哲学著作研究
正确评价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史地位
《穆勒评注》中“交往异化”的准确内容及其思想史地位
青年马克思的“现实人道主义”概念为什么很重要?
马克思对人类学唯物主义的超越及其理论意义
对蒲鲁东的批判给马克思带来了什么?
——《哲学的贫困》的思想史地位辨析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哲学意义
——以马克思的“伦敦笔记”为例
《资本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与历史唯物论的升华

下篇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左派学术思潮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在科学抽象与具体历史之间:方法论的视角
——从曼德尔、艾伦·伍德等人的方法论缺陷谈起
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法国调节学派在方法论上为何走向历史经验论?
雇佣劳动的嬗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
法国调节学派阿格里塔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政治生态学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未来?
——阿兰·利比兹的政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及其评价
劳动一工资关系的弹性与积累模式发展的盲目性
——罗伯特·博耶对资本主义调节机制的解读及其评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