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宋明时期湖北的儒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3088
  • 作      者:
    郭齐勇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郭齐勇,湖北武汉人,1947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际中国哲学会副执行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宋代湖北是理学交汇之地,以二程洛学、湖湘学、朱子学的碰撞为主。程门高弟谢良佐知应城,荆门朱震乃易学大家,长期居住湖北长阳的郭雍的易学思想丰富,陆九渊晚年出知湖北荆门,重启儒家修身与治国的根本。明代湖北儒学更为复杂,王阳明及其后学、陈白沙与湛甘泉学俱兴,会通三教成为趋势,这在嘉鱼李承箕两兄弟、黄安耿定向三兄弟身上都有体现。早期启蒙思想家何心隐、李赘来鄂,影响甚巨。明后期应城陈士元、京山郝敬二位是经学大家,天门胡承诺是政论家,他们重视经学诠释,主张重新“回到孔孟”,强调践行,注重心性实学与修养工夫,是其时代与地域性使然。
展开
精彩书摘
  朱子致张栻的第四书云:“盖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凡未发者皆其性也,亦无一物而不备矣。夫岂别有一物,拘于一时,根于一处而名之哉!即夫日用之间浑然全体,如川流之不息,天运之不穷耳。此所以体用精粗、动静本末洞然无一毫之间,而鸢飞鱼跃,触处朗然也。存者存此而已,养者养此而已。”②朱子这封信中所谓的“据其已发者而指其未发者,则已发者人心,而凡未发者皆其性也”,可以说是他这几封信的中心思想,亦即他“中和旧说”的主要内容。朱子认为,“心”作为外在的“用”始终乃已发,“性”作为内在的“体”始终乃未发,须通过已发的“用”以见未发的“体”。在这封信中朱子还对作为未发之体的“性”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认为,作为“体”或“大本”的人之自身所本具的“天命之性”之所以使人于浩浩大化之中有主宰能安身立命,在于此“天命之性”并非“拘于一时,根于一处”的“一物”。换言之,此“天命之性”乃超时空的人类可以托付的终极实在。故朱子由衷地赞叹道:“盖通天下只是一个天机活物,流行发用,无间容息。”“此所以体用精粗、动静本末洞然无一毫之间,而鸢飞鱼跃,触处朗然也。”可见,对朱子来说,此“天机活物,流行发用”的“天命之性”即存有即活动,即体即用。既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创造根源,又是人之道德实践的先天根据,就如同基督教传统中的上帝,所不同的是,基督教传统中上帝乃外在于人的超越的最高存在,而儒家传统中“天命之性”乃既超越又内在于人的终极实在。因此,朱子认为,人只有去体悟和存养自身所本具的“天命之性”,才能使人于浩浩大化之中有主宰能安身立命。朱子那为人所传诵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著名诗句也正是他获于此中和之悟后所写下的。①
  对于朱子的“中和旧说”,人们对其形成的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朱子年谱》的作者王白田认为,“中和旧说”乃朱子乾道二年丙戌自悟所得,是年朱子三十七岁。陈来先生也力主此说。钱穆则认为“中和旧说”乃朱子丁亥秋冬湖湘之行时得自张栻,故他主张朱子“中和旧说”形成的时间在戊子,是年朱子三十九岁。刘述先先生赞同此说。导致这两种不同看法的一个主要原因显然是,朱子“中和旧说”是得自张栻还是朱子自悟上。
  ……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洛学、湖湘学、闽学与荆楚之地
第一节 二程与荆楚之地
第二节 湖湘学派的胡宏、张栻与荆楚之地
第三节 闽学与洛学、湖湘学

第二章 谢良佐与洛学南传
第一节 受学程门
第二节 发明师说
第三节 传承洛学

第三章 朱震及其易学思想
第一节 朱震生平与传世著作
第二节 朱震易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易学之最高范畴:太极
第四节 易学之变化观
第五节 余论

第四章 郭雍的易学思想
第一节 以《易》明“道”的易学史观
第二节 《易》所言“三才”之道
第三节 “圣人”与“以《易》洗心
第四节 过揲与挂扐的辩论

第五章 陆九渊在湖北
第一节 荆门政绩的哲学思考
第二节 荆门时期的哲学思想

第六章 李承箕兄弟的思想
第一节 李承箕及其与陈献章的交往
第二节 李承箕的“天”“人”内外贯通
第三节 李承芳的批判精神

第七章 陈士元的经学思想
第一节 五经学
第二节 《论语》《孟子》研究
第三节 思想的学派属性及其流变

第八章 耿定向及其思想
第一节 耿定向生平
第二节 学为“圣人
第三节 “圣学”与“异端”

第九章 郝敬哲学思想探析
第一节 郝敬其人其书
第二节 理气论
第三节 心性论
第四节 知行观
第五节 经学思想
第六节 小结

第十章 瞿九思及其著作
第一节 《孔庙礼乐考》
第二节 《乐经以俟录》与《万历武功录》

第十一章 胡承诺的实学思想
第一节 “实学”辨析
第二节 论制度与人
第三节 心性修养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