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世界观哲学”的演进看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4535
  • 作      者:
    陈丽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陈丽杰,女,汉族,1970年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现任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全国人学学会理事,辽宁省哲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的“千”层次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第一层次、“辽宁省新世纪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程”,被评选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鞍山市哲学学科带头人。<br>  主持、参与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主编著作、教材10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12篇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其中3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先后主持项目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辽宁省精品课、辽宁省精品教材等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从“世界观哲学”的演进看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质》讲述了在哲学演进的历史与逻辑中,哲学作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表达,一直具有“世界观”的一般属性,哲学一直以“本体论”的形式为人类承担着对“整体”、“无限”的世界做出“终极解释”的任务,本体论哲学与“世界观”也就具有了内在的通约性。“世界观哲学”也因此可以看作是人以反思方式对世界终极性存在的确认、理解的理论表达。传统哲学的世界观是以预设的“本体”作为解释世界的根据、借助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而确立的。
展开
精彩书摘
  3.实体说的“世界观哲学”的意义<br>  对实体或存在的不懈追问是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哲学”的精神主旨和真谛所在。他的实体说的“世界观哲学”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世界观哲学”比肩于世,他的多个哲学论点直接规划或影响着后世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为“世界观哲学”划定了经验论的途径。对于形式的肯定,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共有的一个基本思想。只不过柏拉图把纯形式(理念)看作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纯形式与感性事物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他坚信世界是永恒的,并把它看作是现实的巨大存在,纯形式只是在逻辑上具有优先性,在现实存在上,形式并不与具体事物相分离。这样看来,“他没有柏拉图在冥思苦想超感觉的理念世界时所发现的超验的规范”。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实体说的“世界观哲学”的现实感更强,经验论色彩更浓,“这种健康的经验论与哲学思辨的结合尤为亚里士多德哲学不同于柏拉图哲学的特色”。二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的“世界观哲学”确立了“哲学”以知识性方式解释世界的最高地位。亚里士多德将第一哲学(形而上学)视作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前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近代哲学家对哲学功能与任务的理解,也为哲学在近代成为“科学的女王”奠定了思想基础。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传统哲学的最高代表——黑格尔的“绝对哲学”之中。<br>  ……
展开
目录
序&nbsp;<br>摘要&nbsp;<br>ABSTRACT&nbsp;<br><br>第一章&nbsp;绪论&nbsp;<br>一传统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nbsp;<br>二“世界观哲学”的发展理路&nbsp;<br>三“世界观哲学”的困境&nbsp;<br>四马克思“新世界观”产生的途径和意义&nbsp;<br>五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解读&nbsp;<br>(一)西方哲学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解读&nbsp;<br>(二)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解读&nbsp;<br>六研究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当代意义&nbsp;<br><br>第二章&nbsp;传统本体论视域中的“世界观哲学”的确立&nbsp;<br>一传统“世界观哲学”的本体论样式&nbsp;<br>(一)自然论的“世界观哲学”&nbsp;<br>(二)理念论的“世界观哲学”&nbsp;<br>(三)实体说的“世界观哲学”&nbsp;<br>二传统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的理论&nbsp;<br>(一)神学与科学品性合二为一的“世界观哲学”&nbsp;<br>(二)传统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的基本特征&nbsp;<br>(三)“世界观哲学”发展的人性根据&nbsp;<br><br>第三章&nbsp;知识论视域中的“世界观哲学”的推进&nbsp;<br>一“世界观哲学”主客二分的近代形态&nbsp;<br>(一)“思”与“在”的分离&nbsp;<br>(二)“思”对世界把握的方式&nbsp;<br>(三)“思”与“在”分离的意义&nbsp;<br>二知识论“世界观哲学”的基本特点&nbsp;<br>(一)主客对立的二元化&nbsp;<br>(二)主体思维的抽象化&nbsp;<br>(三)物质运动的机械性&nbsp;<br><br>第四章&nbsp;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世界观哲学”的转型&nbsp;<br>一哲学向现实的逆转与回归&nbsp;<br>(一)超验之思向“现实”的切近&nbsp;<br>(二)哲学与“现实”的和解&nbsp;<br>(三)人的感性回归&nbsp;<br>二德国古典“世界观哲学”演进的内在逻辑&nbsp;<br><br>第五章&nbsp;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历史性变革&nbsp;<br>一新的批判对象&nbsp;<br>(一)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批判&nbsp;<br>(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批判旨趣&nbsp;<br>(三)马克思“新世界观”在批判中的跃迁&nbsp;<br>二新的思维方式&nbsp;<br>(一)人的实践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nbsp;<br>(二)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nbsp;<br>(三)实践思维方式中自然与历史的辩证统一&nbsp;<br>三新的主旨指向——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变&nbsp;<br>(一)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体现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变&nbsp;<br>(二)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上体现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变&nbsp;<br>(三)从对真理的辩证理解上体现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变&nbsp;<br><br>第六章&nbsp;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质及当代意蕴&nbsp;<br>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性质——唯物史观与人本学的统一&nbsp;<br>(一)马克思“新世界观”中的历史唯物论原则&nbsp;<br>(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人本学特点&nbsp;<br>二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特点&nbsp;<br>(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nbsp;<br>(二)实证特点与形而上维度的统一&nbsp;<br>(三)历史现实与哲学性质的统一&nbsp;<br>三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质&nbsp;<br>四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当代意蕴&nbsp;<br>(一)“新世界观”为人科学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nbsp;<br>(二)“新世界观”为人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nbsp;<br>(三)“新世界观”从人生境界的层面,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nbsp;<br>(四)“新世界观”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划清了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界限&nbsp;<br>参考文献&nbsp;<br>附录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nbsp;<br>问题哲学与哲学问题辨惑&nbsp;<br>马克思“新世界观”实质——从“世界观哲学”演进的视角&nbsp;<br>古希腊本体论“世界观哲学”特性探析&nbsp;<br>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路探究&nbsp;<br>试析古希腊人学思想&nbsp;<br>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当代意蕴&nbsp;<br>论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nbsp;<br>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当代发展&nbsp;<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