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3316
  • 作      者:
    谢江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他将意识形态界定为“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的科学”。特拉西的观念学试图以科学的方式重建整个知识体系。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并不只是一种纯粹的知识论研究,它还是“理性政治学”,特拉西的观念学是要建立一个理性的社会,以实现人类的解放。最初特拉西的想法得到了拿破仑的赏识,拿破仑宣称,“我们想要一个建立在真正自由、公民平等和国家代表基础上的共和国,我们应该拥有”意识形态这门科学。但是,由于政治观点的差异,特拉西与拿破仑发生了分裂,在拿破仑那里观念学也因此成了一个贬义词,拿破仑轻蔑地称特拉西是“意识形态家”、“险恶的形而上学家”,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拿破仑认为,意识形态“把政治、立法建立在一种从第一原理推论出来的种种玄妙原理的形而上学上面”,而不是基于现实的和历史的教训,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至此,意识形态就染上了玄学的恶名,成了人们批判的对象。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时代
  意识形态最早是一个知识学的概念,至少德.特拉西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阴差阳错,现代意识形态研究并没有真正按照特拉西本人的预想发展起来,在与拿破仑的政治对垒中,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很快就染上了政治色彩,并逐渐由一个中性词汇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意识形态概念也因此在现代社会流行起来。
  就政治意识形态而言,意识形态“指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①。既然意识形态是一套观点、理论、主张或思想方式,很显然,政治意识形态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阶层对于同样的世界、同样的事件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各种观点的由来及其真伪就成了人们探讨的首要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注意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与其生活状况关系密切,相似的生活境况,人们的思想观念大体是一致的,而生活境况自然与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阶级和阶层有关,正如费尔巴哈所言,“皇宫中的人所想的,与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凡勃伦也在《有闲阶级》中描绘了不同阶层在劳动、休闲、消费、审美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印证了生活境况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马克思把这种观念的差别归结为阶级的差别,或者说是经济上的差别。因为在马克思那里阶级的判别主要是根据经济方面的理由,生产资料的占有、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产品的分配方式等决定了人们的阶级归属。意识形态的差别不过是经济状况的反映罢了。马克思用了不少术语描述意识形态和经济状况的这种关系,诸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意识形态差别其实是不同阶级利益差别的一种反映,不同的利益促使人们采取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就自然而然引出一个问题,既然观点只是私利的回响,那到底有没有真理?对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显然面,临着一个真理性问题的质疑。尽管,“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o,但这种思想的真理性仍然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认为,主流意识形态不过是统治阶级编造出来的维护自己利益的谎言,马克思甚至直接将意识形态斥为“虚假意识”。恩格斯在1893年致弗.梅林的信中也曾明确把意识形态称为虚假意识。在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之所以虚假,因为它没有如实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相反,它像照相机一样,颠倒地映射着现实的社会关系,等级压迫被誉为平等,奴役被称为自由。意识形态对现实中的丑恶和苦难进行美化和虚饰.并使之看起来显得合理且富有光彩。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形态之所以是虚假意识,是因为它颠倒地反映了现实的社会关系,之所以要对现实世界进行颠倒,是因为现实世界本身不合理,意识形态采用一种虚假的方式使之合理化。因此,“虚假意识”的真正根源在于一个“异化”了的不合理的世界。
  ……
展开
目录
导论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 
一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批判 
二  意识形态批判的途径:还原论 
三  意识形态批判的自我挫败 
四  活在意识形态中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时代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时代 
一  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 
二  意识形态的两种含义 
三  意识形态诞生于何时 
四  意识形态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现代意识形态及其特征 
一  意识形态与解放观念 
二  现代意识形态的特征 
三  意识形态与反意识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理论起源 
一  异化理论历史起源 
二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 
三  费尔巴哈的异化论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普遍逻辑 
一  异化与虚假意识 
二  意识形态的形成机制 
三  意识形态的普遍逻辑 
第三节  马克思的哲学观 
一  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  拒斥思辨哲学 
三  哲学的终结 
第四节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一  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 
二  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 
三  意识形态批判的自我挫败 
四  意识形态与宽容 
第三章  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学批判 
第一节  幻想与补偿
一  本能与焦虑 
二  意识形态的形成机制 
三  宗教与科学 
第二节  社会性格说
一  何谓社会性格 
二  社会性格的功能  一
三  社会性格的形成 
第三节  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一  社会无意识与自由意志 
二  社会无意识与压抑 
三  社会无意识产生的根源 
第四节  领袖与群氓 
一  反庸俗经济决定论 
二  法西斯主义与性压抑 
三  非政治的人 
第四章  意识形态的知识社会学批判 
第一节  思想的客观性 
一  实证主义的谬误 
二  价值关联与诸神争斗 
三  价值中立与理智诚实 
四  价值中立与理想类型 
……
第五章  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六章  科学哲学视野下的意识形态问题
第七章  意识形态的纠偏机制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