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荒淫无度,视百姓性命如同草芥。朝不保夕的人民认为死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因此对死并不十分恐惧。老子反对战争和杀戮,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怀有深切同情,发出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深沉抗议。上述引文大意是:人民不害怕死亡,为什么还要以死亡来威胁他们呢?如果人民真的害怕死亡,对于作恶多端的人,我们就可以将其抓来杀掉,那么还有谁敢为非作歹呢?后用“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形容不惧困难甚至是死亡的威胁、敢于斗争的精神。
摘用赏析:
随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开始,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已注定走向灭亡的不归路。此时,不仅是国民政府,就连美国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了。为了在中国攫取更多的利益,美国政府大力扶植蒋介石,“援助”了大量装备和美元支持其搞内战。眼看阿斗再也扶不起来了,美国政府立即转变了对华策略,并在1949年8月5日,即司徒雷登一行抵达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珍珠港的当天,抛出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
这份长达千余页的白皮书,是由杜鲁门总统在背后主使,国务卿艾奇逊组织专人,用6个星期的时间,在旧档案中选取资料拼凑而成的。全书包括正文八章,附件八章,并收录《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及《中美关系大事纪年表》,共一千零五十四页,一百多万字。主要介绍了从1844年美国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以来至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后的中美关系演变。其中,又特别详细地叙述了从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期间,美国扶蒋反共最后遭致失败的经过。在书中,美国政府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予以毫不留情地批判,也对中国共产党极尽污蔑之词。其目的在于:将国民政府倒台的原因归咎于蒋介石及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推卸责任,以此平息国会中反对党派和美国公众就对华政策失败而发出的指责。同时,极力推卸美国政府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责任,把自己塑造成“和平爱好者”的形象。一时间,《白皮书》在国际社会中引起轩然大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