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20726
  • 作      者:
    伍晓明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伍晓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八十年代在国内时从事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研究。曾翻译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及马丁·华莱士的《当代叙事学》等。目前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传统及比较哲学。中文近著包括《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和《“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
展开
内容介绍
  《近思文丛·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第2版)》在2003年出版后倍受重视,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美国介绍和研究中国当代思想的著名国际学术刊物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Translations and Studies曾以2007年夏季号一整期的篇幅发表了此书第一章的翻译。
  《近思文丛·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第2版)》的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伍晓明试图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方法去揭示《论语》的“微言大义”,把我们熟知的孔子思想放在了西方哲学的显微镜下重新审视,用“异域的”西方概念这把解剖刀去分解中国的传统观念。
  如果《论语》可以历两千五百年之无数阅读而弥新,那么这部试图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对话的著作也正在努力让自己成为对这一“历久弥新”有所贡献者。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是,我的意识在此当然不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因为这里说的只是区别和分离,而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为了使这样的区分成为可能,意识的工作需要作为进行差异活动的语言,或作为进行语言活动的差异。意识必须“进入”语言,“占居”语言,从而成为意识,成为语言的意识;而语言也必须“抓住”意识,“渗透”意识,从而成为语言,成为意识的语言。因此,意识需要语言,语言需要意识。一方面,“有意识”的分和间最终只能和必须在语言之中完成并由语言之分来保证,另一方面,分和间反过来也产生对语言的需要,一种“与”或“和”或联系的需要。这就是说,己与他人的“有意识”的区别与分离既从根本上就必须依赖语言,但也必然同时产生了对于语言的需要,一个面对他人时说“我”的需要,亦即,一个“重新”进入与他人的关系的需要,一个通过“我”这一人称代词而将那个已经与他人分离的自己“重新”呈现/献给他人的需要。而这在儒家思想脉络中就意味着:礼的需要。人我之分所蕴涵的正是礼的需要。当然,反之亦然,礼作为礼也产生和维持了人我之分。⑨
  说“我”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相对于他人而完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工作,从而使这个说“我”者成为自我同一的个体。但是,如我们前文所欲表明的,这个可以被我在语言中以某种对立方式区别于他人的我其实从不可能是绝对自我同一者,因为“我”之被说出在产生我之时也必然分离或分裂我,从而使我对于我自己来说也已经是一他,使我与我自己之间也发生一种“我一他”关系。因此,拥有意识和进入语言,或者,进入语言和拥有意识,就不仅意味着,能够开始将自己区别于他人,而且同时也意味着,能够开始将自己区别于自己。
  ……
展开
目录
绪论 重读孔子
一、“重”读孔子
二、重“读”孔子
三、“吾道一以贯之”:他人或他者
四、来自他者“的”启发

第一章 “人(之)间”之仁(上):“己欲立而立人”
一、别仁于圣
二、己欲立“而”立人?
三、己之为己
四、第一人称代词“我”与“己”
五、己之欲立
六、己立“而”立人
七、师的意义:在立人中立己

第二章 “人(之)间”之仁(下):“仁者,人也”
一、仁在“人(之)间”
二、间之为间
三、仁要求仁:仁的两个层次,或两个层次的仁
四、“先(于)天”之仁
五、“近取譬”与作为人之理想的仁
六、仁:人的重复
七、一个只有范例的文化
八、“不仁”、“非人”、“吃人”?

第三章 礼与他人:“克己复礼为仁”
一、孔子太庙之问:发明致敬于他者的方式
二、表达“恭敬之心”的礼
三、礼(之)分:作为语言而活动的礼
四、“恭一敬”之本质
五、“亲亲之杀[差]”:礼的结构性起源
六、“礼之用,和为贵”
七、“克己”而“复礼”:向他者超越
八、“为仁由己”:他者“的”发明

第四章 孝与他人:“孝弟为仁之本”
一、孝的分析:从政治回到伦理
二、孝之敬:自然感情或人之本质?
三、父母:我与“第一他人”的“第一关系”
四、父母的“后事”:我的“终极关怀”
五、哀悼的意义:“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六、“祭'如'在”:与“鬼神”一起生活

第五章 忠于/与他人:“与人忠”
一、忠的结构分析:将自己“给予”他人
二、保证与许诺
三、最“原始”的信
四、信与忠
五、“一厢情愿”之忠与成为伦理主体
六、愚忠的可能性
七、两种他者和两种责任
八、“殷有三仁”的意义
九、忠的革命和革命的忠
……
第六章 爱与他人:“仁者爱人”
第七章 作为宾与主之他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第八章 异性她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
附录 “礼治”与“法治”
参考书目
后记
第二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