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作为国学热的表现形式之一,大陆儒学对儒学的研究阐释也取得了很多的理论成果。作为代表人物之一,陈明从公民宗教概念出发理解描述儒家文化系统的历史地位和功能,构想其在当代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中的独特意义与实现方式,在学术界思想界获得了广泛关注。作为现代化转型重要内容的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问题在中国有着理论的独特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探索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参与,而儒家文化也必然在对这一伟大进程的参与中获得自己新的理论形态。该书正是一种这样的探索。
孔孟仁说异同论
陈 明
孔孟仁说在言说与论证方式上有诸多不同。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孔子以孝为仁的基础,以仁为成己的标志,以圣为成物之极致,孔子之仁本质上是一种行动的理论,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规定性;而孟子以天为其思想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将孔子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天转换成道德化、概念化的义理之天,将孔子关乎尊敬父兄之仁改造成一种普遍绝对的道德情感或本能,并以天作为仁的形上学源头,使仁由“欲”的成果变为“思”的对象,从而把人与仁由孔子处所呈现的生命及其实现的实践关系转换成为心与性的修养关系。孔子以人为本,从道德情感(亲情)言仁,孟子以天为本,从道德理性(心性)言仁,分辨孔孟仁说的不同,对我们重振儒学的努力具有理论意义,对于我们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
“孔子贵仁。”(《吕氏春秋·不二》)孟子自称“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公孙丑上》)在“仁”的问题上,孔孟基本的“同”大致有三。一,都重视或崇尚仁:孔子自不必说,《论语》不到一万六千字,“仁”字凡百余见;孟子的性善论以仁义礼智为内容,且“仁统众德”,“仁政”也以仁为基础。二,都认为仁与“亲亲”、“爱人”相联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三,都认为仁具有“同情”或“移情”的性质——“恕”是“如心”,“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举斯心加诸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同样如此。
但这并不即意味着孟子独得夫子衣钵真传。[1]事实上仁乃儒门核心价值,为各个宗派支脉所共同尊奉。准此以观,则那些在不同条件下为追求实践有效性而形成的关于仁的各种言说与论证方式,似乎更应该予以重视,因为在这里“形式即是内容”。“时之义大矣哉”。在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和问题性质都发生改变的今天,“怎么说”如果不比“说什么”更重要的话,至少也是一样重要,因为其所关涉的是儒学传统的理论开放性及其向现实生活落实之可能性的问题。
下面讨论孔孟仁说在言说和论证方式上的诸多不同。
孟子“亚圣”之名是宋以来“孟子升格运动”的结果。而朱子通过《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建立起传道谱系乃是对自己所阐之心性论的一种自我确证。参阅徐洪兴:《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第二章第二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序
公民宗教:儒教之历史解读
与现实展开的新视野/ 1
儒教之公民宗教说/ 29
儒教:作为一个宗教的考察/ 45
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儒家视角的观照与反思/ 63
公民宗教与中华民族意识建构/ 83
儒教与宪政/ 105
公民儒教的进路:陈明先生访谈录/ 117
生化:主宰与义理的根源与基础
——儒教天论之脉络与意义/ 157
孔孟仁说异同略说/ 173
胡宏思想的逻辑与意义
——从朱子对《知言》的批评说起/ 193
经典是一种建构
——儒家经学释义学略说/ 211
《易》、《庸》、《学》儒教三典义理试说/ 221
徐复观思想史研究之理论预设的探究与反思
——以《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和《两汉思想史论》若干问题
为例/ 241
儒耶对话 以何为本?
——兼议利玛窦、何光沪关于/ 259
儒教的若干论述/ 259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问题漫说
——评周伟驰著《太平天国与启示录》/ 283
从曲阜教堂事件看大陆儒耶
关系的现实状况与发展趋势/ 301
大陆儒学重建的问题定位
——答《绿叶》记者/ 317
文化的意义与边界.
——《国学新视野》访谈/ 329
哪种公民?谁的宗教?
——兼评陈明《儒教之为公民宗教》 / 341
即用见体,公民宗教
——陈明文化儒学思想评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