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奠礼作为儒家文明的代表性仪式流传至今。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作为“先圣孔子之祀”的释奠礼,是建置于国子监的文庙中的主祭孔子、附祭其他儒家圣贤的祭祀仪式。《北京大学宗教学文库·国尚师位:历史中的儒家释奠礼》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释奠礼在中国汉唐时代的形成与特征;释奠礼在韩国新罗、高丽时代的演变与特征;释奠礼在韩国朝鲜时代的演变与特征。
(四)从政治史(或党争史)的角度出发的研究
金镕坤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检讨了释奠礼。他在《高丽显宗代的文庙从祀》、《朝鲜初期文庙从祀》等几篇论文中,①深入探讨了高丽朝廷以崔致远与安从祀文庙的决定,以及朝鲜初中期随着政治动向的变化展开的文庙从祀运动。他从当时的政治情况与学术动向人手考察释奠礼从祀制,解释了释奠礼具有的时代意义。李羲权在《东方五贤的文庙从祀小考》与《关于郑梦周文庙从祀的考察》②中,深入检讨了朝鲜中期士林政治开始之后,士林集团为了政治目的的实现展开的文庙从祀运动。金相五则从李珥的从祀运动人手,考察了士林势力分裂成朋党之后,在政治斗争中,各党派为了树立自己学派的正统地位,争取执政名分,利用文庙从祀运动的情况。③薛锡圭关注朝鲜朝党派与学派的同源性,考察了南冥学派为强化士林政治名分,依据自身的哲学与政治运营论展开的文庙从祀运动。④
如上,韩国学者非常注重政治史或党争史的研究角度,是因为:从古代韩国接受儒学,到朝鲜朝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得以建立,其全过程中,儒学与政治之间已经形成了不可分离的相生相成的关系。尤其朝鲜朝始终由朱子学主导政界与学界,并且形成了相互独立的性理学学派,同时,与学派具有共同渊源的党派得以形成,随后便开始了朋党政治。各个党派因为具有不同的学术渊源,在政治斗争中,积极展开自己学派先儒的从祀运动,试图通过文庙从祀,树立自己学派的正统地位,争取执政的名分。简言之,党派之争就是学派之争,亦是文庙从祀之争。所以政治史或党争史的研究角度是我们研究韩国释奠礼时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但是这些往往注重围绕释奠礼从祀制展开的政治论议,很少论及这些政治论议给释奠礼带来的仪礼上的变化及其意义。笔者基于这一问题意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考察了韩土独有的政治环境所引起的文庙从祀运动的意义及其带动的释奠礼的本土化过程。
(五)其他研究成果
除了上述研究,中村荣孝的《朝鲜初期的文庙制与乡村社会》①、朴锺培的《明嘉靖九年的文庙祀典改革与朝鲜的对应》②、董喜宁的《孔庙孔像考》③、钟涛的《魏晋南北朝的释奠礼与释奠诗》④、李纪祥的《孔庙的形上学议题——孔子的“祭如在”与朱子的“祭圣贤之可能”》⑧、松浦干春的《魏晋南北朝的帝位继承与释奠仪礼》⑥等的研究成果亦给研究者很多启发。其中,李纪祥的研究是孔庙祭祀研究中罕见的探讨哲理性的研究。此文从孔子所言的“祭如在”入手,以朱子及其门人围绕“孔庙世界如何可能”一问题展开的思索与响应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孔庙与乡祠祭祀先贤的形而上的根据。松浦干春的研究亦是非常重要的成果。既有研究中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释奠礼的研究极少,其原因主要是这段历史具有复杂性,且魏晋南北朝时期释奠礼显现的性质不同于先后时期的释奠礼。所以在整个释奠礼的历史中如何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释奠礼的意义,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松浦干春在文中把皇位继承与释奠礼联系起来,探讨了释奠礼具有的将皇位继承者明示于天下的功能。但是该研究局限于释奠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到的作用,未涉及它在整个释奠礼的历史中的意义。笔者从松浦干春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在本书中,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孔子之祀成为释奠礼的关键时段,考察了释奠礼的形成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