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43092
  • 作      者:
    杜维明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出生于昆明。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翌年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前往美国深造,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67-1971)和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197-1981);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2010年荣休后继续担任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在哈佛期间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
  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长,2008.2010年分别当选国际哲学会联会(FISP)执行委员、国际哲学学院(IlP)院士。现为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各个时期,杜维明的思想和著述重点有所不同。1966-1978年,他诠释儒家传统,确立了对儒家精神价值作长期探索的为学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关怀重心为阐发儒家传统的内在体验和显扬儒学的现代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迄今,所关注并拓展的论域有:“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启蒙反思”、“世界伦理”与“印度启示”等。其自我期许是为21世纪的儒家哲学做出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举例来说,有一位我非常佩服的朋友,在思想上很有独创性,在文学理论上也有很大的贡献,他就是刘若愚先生(可惜已经过世了)。其他的问题你跟他谈,他非常宽和,有开放的心理,但你不能批评中国的烹调术。如果有人对中国的饮食有所批评,他马上跟你翻脸。以前有人警告过我,但我不相信这样一个宽和的、且对西方文化中的结构学、解构学、诠释学都有很高水平的人,难道对文化积淀居然不能提升到自觉反省的层次?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学术讨论会时吃中国餐,有一位学者讲了一句话,说是中国菜好吃,但不经饱,一下子又饿了。这是大家常有的经验。他突然暴跳如雷,发表了至少半小时以上的对文化歧视所造成的灾害的宏论。还有些学者也有这些情况。我跟一位历史学家何炳棣到加拿大开会。我每天在学生宿舍吃饭,他住在休假中心,每天可以吃到龙虾海鲜。开会到第3天,他说这个地方真苦呀!这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他虽然每天吃海鲜,可是吃不到中国菜,所以说真苦啊!对他而言,吃不到中国饭,即使上好西餐也是受罪。因为在芝加哥他每天必吃中国菜。这种执著,不只在烹调,在其他各种不同的地方也会表现出来。这是否有文化意义?我觉得有文化意义。这样的文化积淀,使得我们在儒门淡泊的现实中所进行的反思有很大的困难。
  第三个基本前提是接受五四的批判精神,特别是理智的批判精神。儒家传统的现代命运受到两种批判,或者说两种阻力。一种是中国知识精英对它的狠批。自由主义的胡适,社会主义的陈独秀,无政府主义的吴稚晖,大文豪鲁迅、巴金的联合阵线,都对这个传统进行狠批。而且,他们的传人,一代接一代地狠批。在我看来,这对我现在所进行的反思是真正的学术挑战,有其健康的意义。我看他们的东西有受用感,他们批的正是我所想批的。但我对儒家传统的认识跟他们有差距。他们所批的问题,在存在的意义上确实是中国文化进入现代所面临的考验。此外,他们犀利的批判方式很可能给这个传统带来新希望,创造再生的好条件。
  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脉络来看,受到自己的文化精英狠批乃至彻底扬弃的文化传统,儒家是惟一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各种大思想传统,都没有经过这样彻底的洗礼。儒家传统的各类问题,都在放大镜里扩展出来,对它的黑暗面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是把它原有的创造性力量发挥出来的先决条件。举例来说,在1985年,北大气氛比较活跃,沙龙很流行(相当于台湾的会谈或座谈的方式)。北大有个沙龙是在校园内的咖啡厅,平时总有一二百人,大家公开辩论。其中一次有人说,现在儒家的传统又在北大校园死灰复燃,而我们北大是具有五四批判精神的,对此绝对不能容忍。《论语》中有两句话,一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另一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一句的观点来看,儒家是过时的男性中心主义,这是我们北大进步女性所不能容忍的封建遗毒;而从后一句的观点来看,就是愚民政策。我们这样的新社会主义如何还能容忍?大家鼓掌表示赞同。
  ……
展开
目录
儒家创新的契机(代序)
前言

第一讲 轴心时代的涵义——引言
儒学传统在中国文化区的现状
反思的三个基本前提
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

第二讲 韦伯:资本主义的兴起
韦伯和韦伯学
韦伯和比较文化研究
价值取向及其文化意义
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思维盲点与理论典范

第三讲 现代西方的动源
韦伯的精神资源
西方文明发展的动源
文化模式间的差异性
对中国文化的照察

第四讲 帕森斯:现代化的多面性
帕森斯学术研究总体观
帕森斯思想的三个源头
帕森斯的社会分析模式
从帕森斯模式看儒家传统
帕森斯主义的危机

第五讲 美国的生命形态
美国社会的基本结构
美国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美国当代的危机
文化层和社会层的断裂

第六讲 哈贝马斯:理性的透视
哈贝马斯思想产生的背景
哈贝马斯及其思想来源
理性思想的线索

第七讲 现代主义的挑战
当代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
西方理性主义的限制
……

第八讲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第九讲 工业东亚的兴起
第十讲 传统的生命力
第十一讲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
第十二讲 新轴心时代的必要与可能

后记
出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