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原德:大国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367433
  • 作      者:
    钱宏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何以处世?
  当中国以GDP及其总量持续增长震憾世界之时,GDP似乎成为了经济学家手中的筹码,政治家们说话的底气,但却恰恰未必是哲学家思想的神龛、国家公民尊严的标杆。
  我们热切地期待当代中国人:要良智,不要攀附:要文明,不要野蛮:要体行共生,不要同归于尽。
展开
作者简介
  钱宏,编审、无党派人士、“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称“战略思想家”。15岁下乡,当农民11年(后期转为知青),而后由小学到大专教书育人10年,再做编辑记者20余年。1970年代于躬耕中涉足中医药为人行方便,且偷闲涉猎马恩列斯毛鲁著及哲学、宗教、科学史;80年代教学中做思维科学和政治经济文化研究;90年代主持国家九五计划《国学大师丛书》(出版28卷本,1990—1997),作《重写近代诸子春秋》,同期,完成自己的哲学背景主义基础建构,并师从童庆炳先生获北师大硕士学位。新世纪头十年走进前卫潮流生活,担任过——广受“80后”好评的杂志社长总编辑。著作六部,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俄罗斯圣彼得堡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马来西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收藏。最新著作《中国:共生崛起》由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5)正式出版。钱宏先生自称是一位除了思想和朋友几乎一无所有的平凡之人,毕生的梦想是与朋友创建一个以思想力见长的永久性论坛,创办一所有信仰背景的世俗大学——能够实行开放全人格教育、博雅通识大成智慧教育和身心灵健康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并致力于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改善和提高身心灵健康;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公权组织,臻趋善政与良治之正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分原德、原道、反思、追寻、重建、大国方略六个部分依序展开,同时提出“中国何以处世?”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展开
精彩书摘
  当马克思开始他伟大的理论生涯时,他觉得黑格尔恰好颠倒了事实,但是,他认为只要把“被颠倒的事实再颠倒过来”,建立一个“物质的精神模型”就能保住辩证法哲学的荣誉。马克思非常高明也非常深刻地不再把外部机械的物质世界作为他的“唯物”之“物”,而是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实践,作为其唯物之“物”,之后再去评定理性的精神活动(包括人类一切现实社会活动)。同时,马克思又极力避免黑格尔式的体系堆积,所带给人们的恐惧和怀疑。他在其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注意力投向了经济学和社会运动,而将这建筑体系的工作留给了他的追随者们去做。
  然而,悲剧终于未免。在恩格斯那儿,马克思的唯物之“物”即实践已变成了外部物质世界即“自然”(自然辩证法),从而回到了黑格尔之前的唯物论立场。接着普列汉洛夫以恩格斯唯物之“物”为基础明确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论”,到列宁时,他在批判“批判经验主义”时又将这个唯物之“物”变成了以人的感觉定义的绝对的“客观实在”,最后到斯大林、艾思奇、毛泽东、李达们那里,一个冠以“马克思”之名的涵盖一切现象和事物的“物质的精神模型”便建立起来了。在这个物质的精神模型里,哲学极力表明自己既是世界观(世界图景)又是方法论,是解释和解决世间一切事物和人类行动、社会运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一方面强调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及其相对关系,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一方面强调运动、变化,另一方面又认为“物质第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绝对不变;一方面强调全面深入看问题,另一方面又近似武断地把哲学基本问题宣布为“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世界可知不可知”(其矛盾在于:既把思维拒斥于存在之外,又把思维和存在当作隶属关系的“对子”,并以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为解决。
  ……
展开
目录
卷首语
从王子之问,到农夫之问
原德
建设经济强国的同时,提出文化强国;对人类作出经济贡献的同时,作出文化贡献,是一个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结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时代精神,但由于长期囿闭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复制性路径选择困境,陷入内部事务长期“斩不断,理还乱”的尴尬之中。因此,应当从时代主题的转换的高度,直接进入“中国何以处世?”这一富有大国哲学意义的当代性主题。
当中国与世界即将告别“后工业社会”而挺进到“前生态社会”之际,一旦我们从这种大国哲学的当代性诉求反观现实,理顺中国内部事务与外部事务的思路,便清晰可鉴:全生态社会的文化创造,有赖于重建大国哲学——尊重和调适每一位公民的生命自组织力的哲学,亦即顺共生原德而行的哲学!
大国哲学
——从“中国向何处去?”到“中国何以处世?”
导言:基于共生原德的当代化价值重建
一、中国将何以处世?
1.树国人核心价值观
2.荡涤私累内外共生
二、共生哲学的背景传承与创新
1.参赞化育共生
2.背景主义追问
3.自由平等综合
4.东方传统根由
第一章 公共化生良智:迎接全球“前生态社会”
一、解套中国问题与创新大背景
二、现代“后工业社会”不合时势
三、前生态社会已经到来
四、共生智慧的三维延展
1.本体(组织)要素
2.能源(价值)要素
3.规矩(伦理)要素
五、一切为了创建一个共生世界
第二章 三维制度文明:人民主权、宪政制序、国家权威
一、什么是资本主义?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
三、什么是国家主义?
四、人民主权、宪政制序、国家权威三维文明
五、共生智慧已然超越非此即彼的选择尴尬
第三章 人伦多样共生:东方文化区域的生活趋向
一、当代东方文化圈的生活方式
二、从仁人观到仨人观的伦理重建
三、全息生态文明下的公民社会
四、人伦共生的“十六字”方针
1.全球视野
2.东方情怀
3.善待他者
4.体行共生
第四章 共生哲学在当代生活中将如何展开?
……

原道
反思
追寻
重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