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事与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16378
  • 作      者:
    何俊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何俊,1963年生,浙江长兴人,哲学博士,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曾任教于杭州大学(1986-1998)、浙江大学(1998-2010),并在哈佛燕京学社任访问学人(2001-2003)。主要专著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1998)、《南宋儒学建构》(上海,2004),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另编有《余英时英文论著汉译集》(四册,上海,2004-2007)、《余英时学术思想文选》(上海,2010)。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中国近世哲学与思想史上,区域性思想流派的形成与互动是一个非常显见的现象,整个近世思想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亦因此得以建构与演化。从长时段来看,如从宋到清,乃至清末民初,浙学在其中扮演了极具特色而又极富活力的角色。
  浙学在自身演化的每个阶段,或建构已有的传统,或表达共同的识见,或追步前人的志业,不仅既有意无意地使自身的学术传统得以赓续,又先后形成了在近世中国的学术思想世界中具有坐标性质的南宋事功学、明代心学、清代浙东史学,而且更昭示了浙学自身的精神维度——外在的活动与内在的精神,即事与心。
  浙学对事功学与心学同等重视。心与事的反向诉求在浙学的传统中不仅没有构成精神的分裂,相反,彼此恰成为对方存在与生长的前提与动力。思想者们沿此维度展开他们的论学,表证他们的关怀。尤有意味的是,在今日浙江,从政府到民间,从学者到商人,这一传统依旧,而且不断地被呈现出来。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仍接着上文,继续来看叶适对于“道”与“学”关系的看法。在《答吴明辅书》中,叶适征引儒家经典《诗》、《书》来阐明“道”成于“学”,这在传统的经史学术中,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上的陈述。除此以外,叶适更多的是从经验的层面说明,“道”的确认不仅不足以引导出“学”的成就,而且反而导致以“道”为“学”的现象的出现,既使“学”丧失,又使学者陷于狂妄。叶适曾形象地描写了这种他亲见的情况:“时诸儒以观心空寂名学,徒默视危拱,不能有论诘,猥日:‘道已存矣。’”“以观心空寂名学”的概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专指陆九渊的心学,因为“以道致学”还是“以学致道”,至少从字面的意思看,恰恰是陆九渊和朱熹在鹅湖论学的核心问题。但是据记载吴明辅向叶适求教道学名实真伪一事的方回讲,叶适所指的“近世儒者”是朱熹、张栻、吕祖谦,方回并为之辩护,认为叶适所批评的情况只是弟子后学们的流弊,而朱、张、吕并没有这样的问题。的确,叶适在《答吴明辅》中所指的“近世儒者”不是陆九渊,而是朱、张、吕,至少重心是如此,因为就在两年前叶适撰写《题陈寿老论孟纪蒙》一文时,曾明确点到了张、吕、朱,可以佐证。当然,此时张栻、吕祖谦去世几近四十年,他们的弟子后学其实已消失,故叶适所指,重在朱熹及其门下。然而,在“学”与“道”的问题上,朱熹似乎是强调“以学致道”的,否则就没有鹅湖寺的朱陆相争了。因此,要真正理解叶适对于“学”与“道”关系的看法,就必须联系他对“我”与“道”的关系的认识。
  ……
展开
目录
《清华国学丛书》总序

自序

第一篇 深于学必能合乎内外之道
宋代永嘉事功学的兴起
郑伯熊与南宋绍淳年间洛学的复振
论南宋的永嘉事功学
陈亮解经、系谱与南宋儒学的建构
叶适的士风与学风
叶适论道学与道统
叶适与朱熹道统观异同论

第二篇 悬空想个本体不过养成个虚寂
洛学向心学的转化——论王苹、张九成思想走向
心学何以会归禅
刘宗周的改过思想

第三篇 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晚宋儒学的转型与解经方法的变化
论《明夷待访录》的政治思想
论《明夷待访录》的经世观念
思想史的界定与门径——以两部学案为例
宋元儒学的重建与清初思想史观——以《宋元学案》全氏补本为中心的考察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