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这段话,一是突出了人的生产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四大特点即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核心是人的自觉性与自由性,体现了人的自觉的目的性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在对象世界中的实现,也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能动性(在受动性之中)。可见马克思是将实践看成人之为人、人形成为类存在物即社会的人的本源和原动力,实践于是就具有了存在论和人类学的双重意义。二是正是在这样的上下文特定语境中,马克思通过三个“尺度”(动物所属的物种的尺度、自然对象所属的物种的尺度,人自身的“内在的尺度”)及其关系的论述提出了美的规律问题:动物只能按其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在本物种自然尺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而人却不但能超越自身族类的自然尺度,懂得(意识到)按照一切动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能把由自身需要和目的出发形成的“内在的尺度”自由自觉地运用到对象上去,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所以,第三个尺度即“内在的尺度”是属人的,依属于以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为本质的人。三是美的规律因此也应该是属人的规律,应该体现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它只对人有意义,因为只有人能认识和应用美的规律,动物是不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动物的产品本身无所谓美与不美。四是美的规律应该体现主客体两种尺度的辩证统一,这种统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自由和必然、人和自然的统一,集中体现了人的生产的自由自觉性。这正是“美的规律”在人的全部劳动实践活动中均得以成立的最深刻的基础。五是美的规律应该是对象事物(包括人)何以成为美的事物、何以具有审美特性和价值、何以成为审美对象并能引起人们审美愉快的规律,在这个意义上,美的规律实际上也就是审美的规律,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现实(对象)世界建构起审美关系的规律。
以上几点,是马克思在实践论与人类学的结合上对审美和美的规律深度阐发。
第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我们在人与世界的现实的审美实践关系中展开美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域。既然实践是现实的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既然审美活动也是人生实践的基本方式之一,那么美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应该着眼于具体审美活动中的现实的人,以及人与现实在实践中生成的无限丰富多样的具体的审美关系。因此,美学研究的视角也应转向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关注具体的、现实的、丰富的、动态生成的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