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众文化时代规模化的艺术生产
知识或艺术的生产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人类对这种物质载体的发明与创造本身就是一部技术发展的验证史。从最早的结绳记事到刻划文字,从甲骨卜辞到布帛纸张,从抄写书稿到活字编排,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知识就是在诸如此类不断翻新的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渐次增长的。从笔纸书写到今天电脑键盘的输入再到网络传输,技术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展示其无穷的威力。然而,只有在晚近以来的大众社会里,艺术生产论才成为普遍被谈论的话题。艺术能够生产,而且能够大规模的生产,是大众社会或大众时代来临的显著标识,艺术生产与大众社会是相匹配的。
艺术生产与技术进步密切关联,没有晚近以来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艺术也就失去了走向大众化的可能性。这并不表明艺术的地位在下降,而是艺术日益大众化的必然。其中媒介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批量生产的艺术品,以及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广告、杂志等成为大众文化的直接载体;互联网应用、微博更新、数码合成、3D影像等等,无不说明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巨大促进力。媒介技术成为艺术生产的重要参照,工业革命以来的事实证明,几乎每一种新艺术的诞生都与技术创新分不开。印刷术之于近代小说的兴起,拷贝之于电影的诞生,无线传输技术之于电视节目的盛行等莫不如是。
以历史上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为例,艺术的大量生产得益于技术进步之最初、也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早期印刷技术的运用。工业革命早期,印刷机的发明与使用加速了纸质文本(知识或艺术)的生产,进而推动了近代文明史上的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文艺复兴对古希腊罗马时代人文艺术的重新思考,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由此,普通人可以通过印刷书籍习得大量的知识,这打破了中世纪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限,知识与艺术由过去被教会、贵族独有转而向平民敞开。之后数百年间,印刷术一直都在影响着艺术的生产。瓦特从18世纪的印刷商那里了解到,1724年,伦敦的印刷机数量已经增加到70台,到了1757年,又迅速增加到150至200台左右。而1666年到1756年,英国平均每年出书不到100种,但到了1772年至1802年,每年则达到了372种①。印刷技术的流行使得艺术的商品化成为事实。大量普及的艺术品变成可供购买的物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