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佛经普遍采用太子“四门出游”的传说,即太子先后四次从都城四方城门出游,分别遇见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深感人生无常,决心出家(图18)。无论如何,悉达多太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毅然决然地摆脱一切去出家,以期为一切众生和自己,找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正确道路。如《中尼迦耶》第26《圣求经》中的记载:
我年纪轻轻,头发乌黑,神采奕奕,正值青春年华。尽管我的父母
不愿意,哀哀哭泣,我依然剃去须发,穿上袈裟,离家成为出家人。
其实,古代印度社会盛行出家修行,这种习俗大概来自婆罗门教。按《摩奴法论》规定,婆罗门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最初要学习吠陀圣典,称为“学生期”;接着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称为“家居期”;然后到森林中去完成梵行,称为“林栖期”;最后舍弃一切财富,以乞食为生,称为“遁世期”。可见,一个婆罗门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宗教实践活动。婆罗门是这样,其他游行沙门也是这样。他们习惯于远离社会,到森林中去漫游、冥想,以及只有折磨自己,把肌体里多余的东西去掉,才能净化思想,证得觉悟。尽管婆罗门和沙门之间对‘解脱”的看法和理解不同,但对于出家、修行方式,倒有许多是相通的。悉达多太子舍弃豪华生活而去苦行的行为,和当时的沙门思潮一样,是为完成宗教实践。太子出家之后首先经历一系列的拜师活动(图19),先是拜阿罗逻·迦罗摩为师,学习正法、戒律,修习梵行。由于太子同样具备精进力、念力、定力(三昧)和智慧(般若),很快就学会并住于了无所有处法。太子并不满足,然后又拜郁头迦·罗摩弗为师,又很快达到了非想非非想处的境界。于是,太子又一次选择了离开,在摩揭陀国四处漫游。太子进入王舍城乞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