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随着汉王朝的兴盛,西域和汉朝的往来也越来越频繁。但由于匈奴人的隔绝,汉朝和西域间的往来曾一度中断。汉武帝时,张骞奉旨带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出使西域。
张骞一行一路上风餐露宿,饱尝艰辛。当他们出了陇西郡的边塞之后,就进入了匈奴地界,没走多远他们就被匈奴的骑兵发现,全部被扣留。由于当时水土不服,加上匈奴人提供的食物有毒,张骞一行有70多人都得了重病,很多人浑身浮肿,腹泻不止,不久便有20多人中毒身亡。张骞自己当时也身患重病,痛苦难忍,但看到一路相伴、手足情深的兄弟相继死去,想起使命还没有完成,张骞就鼓励其他兄弟一定要活下来,去完成汉武帝托付的出使西域的重任。于是他带领一些没患病的人到外面寻找其他可以用来充饥的食物,发现房屋前后到处都长有一墩墩的野菜。因为张骞一行人当时被扣在西域三十六国的狐胡国,所以大家称这种野菜为“葫草”。第一次见到这种叫“葫草”的野菜,大家都不知道是否能吃。但张骞觉得与其这样挨饿等死,还不如先吃点“葫草”以减少挨饿之苦,于是他带头吃,其他人也纷纷吃起来。大家食用“葫草”后的第二天出现了奇迹,不少人的浮肿减轻了,腹泻也好了,大家更是把这“葫草”看成救命草,就把“葫草”结的“葫”也吃了。“葫草”救了张骞,在他后来被扣在匈奴的十几年里,他一直把“葫草”带在身边,直到将“葫”带回了中原。张骞回到中原后马上派专人购买良田,请人种植“葫”。物以稀为贵,由于当时张骞带来的“葫”种子不多,所以收获的“葫”被视为珍宝,只有皇帝才可以享用。
后来,孝宣许皇后进宫,品尝到用“葫”做的凉菜,感觉口味独特。正巧不久后其老家山阳郡(今金乡)亲戚许二进宫,许皇后就偷偷把两头“葫”给许二带走,想让老家的亲人也品尝一下这“世间珍宝”。可老家的人不舍得品尝,就把这两头“葫”摆上大堂每天祭拜,几个月后发现它长出了根,许二欣喜之余认为天地万物皆土而生。必须为宝贝选一块良田宝地。许二当时也是山阳郡的大户,拥有良田千顷,他专门划出良田百顷,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护送“宝贝葫”安家,并请人精心料理,在许二等人的精心呵护种植下,“葫”生长旺盛,次年竟结出比原来大出很多的“葫”。许二赶紧骑上快马把最新收获的“宝贝”送到皇宫进贡给许皇后。
许皇后正好在吃午饭,看到老家送来的贡品“葫”个大皮白,于是品尝,顿觉汁鲜味浓、辣味纯正、香脆可口,比“葫”的口感好很多。她一边仔细回味,一边笑着点头说:“味道确实不错!”忽然她转头问站在身旁的侍卫:“这东西叫什么?”侍卫刚才看着许皇后吃到这贡品时感觉很好吃,再看到这贡品的性状正专心算它共有几瓣,许皇后忽然一问,他认为皇后在问自己在干什么,便随口回答:“算……”许皇后闻听后说:“这叫蒜,个头真大,味道也好,快把这大蒜给圣上尝尝!”从此,宫中都管山阳郡盛产的“宝贝”叫“大蒜”。
山阳郡的人知道皇后赐封“大蒜”,都以大蒜为骄傲,于是就更加细心栽培,并广为推广种植。时至今日,大蒜仍有“葫”和“大蒜”两种叫法。
大蒜奇效救王子
汉昭帝时期,昌邑王子患了“怪”病,浑身肿胀,腹痛难忍,不思饮食。昌邑王命太医轮流施治,可是都不见起效,昌邑王大怒,要把太医们都杀掉。有一个王太医的夫人闻知此事后,便托人带了66头大蒜给王太医,让其于临终时嚼食大蒜,一饱口福。王太医边嚼大蒜边苦思,突然眼前一亮,连忙查阅医书,恍然大悟:蒜能杀虫解毒,可治王子腹痛,消肿胀。王太医随即请命医治王子,他让王子每日吃大蒜多头,又配以方剂。但几日后王子却不愿再嚼食生蒜头。王太医即改变大蒜的吃法,挤蒜汁,调蒜片。用醋和香油泡大蒜,加食盐、醋和酱油捣蒜泥,等等,每天变换花样。王子闻香一尝,觉得好吃。即每顿饭不缺大蒜。自坚持食用大蒜后,王子的病逐渐好转,1个月后王子就又能骑马打猎了。
昌邑王非常高兴,立即传旨奖赏王太医,还派大臣去国内各县传旨,命令辖内广为种蒜、吃蒜,以防病治病。就这样,蒜在昌邑国流传开了。
诸葛丞相与大蒜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自己的养生之道中很重视食用大蒜。说来有因。当年他率大军南征收服孟获的过程中,有一次由于孟获暗施毒计,把蜀军诱至秃龙洞,此地山岭险峻,道路狭窄,常有毒蛇出没,更有瘴气弥漫,很多蜀兵都因此染上瘟疫,面临不战自溃的危险。这时一位当地老者向诸葛亮献上解救之计,他说:“此地有哑泉、灭泉、黑泉和柔泉四眼泉水,人若饮之,无药可医:又瘴气密布。人若触之,乃可致死。此去正西数里,有一隐士号万安隐者,其草庵前一仙草名‘韭叶芸香’,口含一叶,瘴气不染。”诸葛亮依言而行,果真全军得以平安。南征胜利回朝后,诸葛亮得知“韭叶芸香”就是家喻户晓的大蒜。原来,大蒜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每株九片叶子,故名九叶芸香,即“韭叶芸香”。大蒜中的植物杀菌素(大蒜素)含量较高,对多种细菌性、真菌性与原虫性感染均有治疗与预防功效。现代科学研究实验证明,把一小瓣大蒜放入口中咀嚼,可杀死口腔内绝大部分细菌:把大蒜压碎放在含有很多细菌的生水里,一分钟内细菌即全部死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