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49751
  • 作      者:
    (美)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是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医学人类学家阿瑟·克勒曼撰写的一部有关人类学、医学方面的专著。作品对西方医学院和医院中普遍施行的纯医疗技术手段、忽视病人主体的教条疗法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医学职业和现代诊疗体制下医患关系、矛盾和问题的分析、批评,强调文化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唯有改进陈旧的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去除患者的疾痛。
展开
作者简介
  阿瑟·克莱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凯博文),196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担任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部主任和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现任哈佛研究生院及医学院终身教授。 
    作为国际医学人类学界和精神卫生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于1980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医学人类学勋章。1983年起,任美国科学院医药学部终身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社会科学委员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WHO)顾问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资深顾问,并曾获美国人类学学会的最高奖项——博厄斯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鼻塞、腹痛、关节疼痛,这些对身体异常和不适反应的切身感受,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命体验。
  疾痛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难。腰酸背痛使我们分神,影响工作效率;头痛会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下降;而有些疾病引发的性无能,甚至会导致婚姻破裂。
  对一位单身母亲而言,高血压不仅意味着要少吃盐,还跟女儿的失学和早孕有关;而作为一位弱势群体的成员,社会的歧视、不公以及孤立,或许才是其身体持续疼痛的根源。长期紧张的父子关系,会导致病患的双腿突然麻痹瘫痪;而换一个压力不那么大的工作环境,也会使一度恶化的哮喘慢慢痊愈。
  然而,在大多数医生眼中,疾病才是问题所在。现代医疗系统,将我们鲜活的疾痛经验,解释为一种生物结构或是生理功能的变异,仅仅与身体有关。
  对此,哈佛精神病医师与人类学家克莱曼博士,从其20年来的临床治疗和数百个真实病案中发现,疾痛不仅属于身体,而且连接着自我与社会。讲述这些疾痛故事,不但对于病患、家属和医护人员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而且,对于认识医患关系和人性化的医疗体系改革,意义深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症状和异常的意义
  意义之二:文化涵义
  疾痛的第二种意义,是指某些症状和异常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中被烙上了文化特征的印记,这些特殊的症状和疾痛种类因此带有强烈的文化涵义。可以说,这种涵义常常是耻辱性的。北美人很少有亲眼看见或听到过麻风病案例的。然而,在西方社会的集体意识中,关于麻风病的传说是如此恐怖,因此很少有人会听说自己或者熟人患了麻风病,而不感到极其憎恶,惊骇莫名。难怪,这种让人闻之毛骨悚然的疾病名字已被改为不为外行人熟悉的“汉森氏病”。
  在中世纪晚期,黑死病(腹股沟淋巴结鼠疫)曾在欧洲大陆上夺走了四分之三人口的生命。从此,黑死病成了邪恶和恐怖的象征。它被认为意味着:上帝的愤怒和惩罚、人类的犯罪和受难的堕落状态,以及升华为不朽灵魂的死亡(Byntim,1985;Gottfried,1983)。对一个共同体来说,不管黑死病被赋予何种宗教意义,它总会被这种疾病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巨大的实际灾难性意义所淹没。一旦被认为患了这种疾病,患者家庭和邻居们都会被隔离,这些居民被认为是对社会的威胁,注定要受到驱逐和遗弃。在今天,瘟疫这个词,延伸出来的意义已经很小。这正好说明了意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福柯(1966)以西方社会的精神错乱为例子,说明某些疾病在病人身上留下的文化特性,会随时代的变化发生根本的改变。瘟疫流行病学的消失应该是这种变化的有力佐证。
展开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症状和异常的意义
第二章  疾痛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  疼痛的脆弱和脆弱的痛苦
第四章  生活的痛苦
第五章  慢性疼痛:欲望之挫折
第六章  神经衰弱症:美国人和中国人的虚弱和疲惫
第七章  慢性病人治疗中互相冲突的解释模式
第八章  不气馁和胜利:对付慢性疾痛
第九章  从疾痛到死亡
第十章  疾痛的烙印和羞耻
第十一章  慢性疾痛的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制造疾病:人为的疾痛
第十三章  疑病症:具有讽刺意味的疾病
第十四章  医治者:行医的种种经验
第十五章  一种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论
第十六章  意义中心模式对医学教育和实践的挑战
参考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