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孩子反败为胜:他不笨,为什么表现不够好?》协助孩子发挥潜力,提升课业表现,甚至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是以过去的研究发现为依据,针对帮助孩子发挥潜力和提升课业成绩提出了一些策略,以供父母及教育人员参考。
《协助孩子反败为胜:他不笨,为什么表现不够好?》共分为六章,前四章主要探讨孩子的潜能,孩子的潜能是否得到了发挥,孩子成绩不佳有哪些表现,以及从个人、家庭及学校三方面讨论孩子成绩不佳的原因,后两章则分别是反败为胜的真实案例与帮助孩子取得进步的有效策略。
孩子不笨,为什么表现不够好?孩子潜力发挥了吗,能不能再进一步?为什么孩子总是那么被动?孩子为什么没信心?该怎么帮助孩子反败为胜?……这些问题都是家长们关心的,也是家长的困扰、孩子压力的来源。
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业,家长莫不用尽心血、方法,但并非人人得其所愿。坊问之亲职教育书籍,大多为国外作品,在文化上多少有所隔阂,使得家长及教育人员无法感同身受,效果不易显现。方法不对,教育效果将会减弱,运州有效的方法则可扭转孩子的课业,这一点通过本书的研究与实例都可得到印证。
家长教养子女的困惑,都可通过阅读本书找到答案。读者运用书中实用策略,确实可以协助孩子发挥潜力,提升课业表现,甚至改变孩子的一生,世界上有什么能比这件事更划得来呢?
帮助孩子克服低成就
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孩子的能力是多元的,总有些能力尚有发展的空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失败或遭受挫折。当孩子的成就与能力间产生落差时,父母或教育人员如果能及时发现,并采取一些措施来协助孩子的话,那么这将会是孩子反败为胜的关键。若未能及时发现,任凭孩子在失败、挫折中挣扎,使其丧失自信心、学习动机,就有可能由原来的少数科目扩展戍所有科目的成绩普遍都不佳,由短暂失败演变成长期低成就,甚至终其一生都在低成就的漩涡中哀怨叹息。
因此,父母及教育人员应了解孩子的能力,注意孩子的发展,在孩子出现低成就现象时能及时发觉,并把握重要时机进行辅导,以避免低成就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
低成就的出现时机
研究人员发现,低成就的现象一般都是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出现的,初中阶段也很普遍。男生比女生出现得早,且男生的比率比女生高,女生低成就则在初中及高中以后有增加的趋势。上述现象是国外研究的发现,其结果值得我们参考。
笔者通过研究国内低成就学生发现,小学中高年级出现低成就的现象也很普遍,其中一个发展模式是由于许多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聪明的孩子很快就了解了上课内容,在课堂上会觉得无聊而东张西望或做自己的事而不听老师讲课,这样慢慢就养成了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低年级的功课简单,孩子凭借聪明、记忆力强,即使不认真学习,成绩也仍然不错,到了中高年级,课程难了、多了,如果依然故我,还是继续使用低年级时的方式学习,成绩就难免会退步。父母见孩子成绩退步,就会不断地唠叨、责骂,孩子的自信心因此渐失,功课成绩也越来越差,成为了低成就学生。
此外,在小学到初中阶段及初中到高中阶段,课程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有些孩子容易因衔接的问题而出现成绩退步的情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校常强调学生要遵守纪律、要安静地学习,这样的要求比较符合女生的特点,因此女生的表现比较容易受老师的肯定,其学校生活也就比男生成功。相反,男生活泼好动的个性比较不讨好,容易受到老师的排斥,因而会影响到其学习成绩。女生到了中学以后,低成就的现象也会增加,原因可能与同学及一些不利于女生发展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有关。
中学阶段同学的接纳与欢迎越来越重要,个人学业太突出的话就有可能导致自己孤立于多数同学之外,社会上仍有人认为女孩子不要太强,媒体上强调的是女性的外在美,女生进入青春期之后,同学及异性的人缘的重要性增加了,有的女生便将注意力转移到社会的接纳上,而不重视学业上的努力,从而形成了女性低成就。
以上的说明只是帮助读者了解孩子较可能出现低成就的时机,其实低成就的问题要根据个别孩子的具体情况去观察和了解,不论男生还是女生,任何成长阶段都有可能出现低成就的现象。
观察低成就要客观及精确
要帮助孩子克服低成就,首要工作就是先确定孩子是不是低成就,以及在哪些方面的潜能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确定孩子是不是低成就时,父母特别要注意避免主观情绪的影响。为人父母者总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对孩子的期望难免比较高,期望过高时,孩子的表现就比较难令父母满意,结果被视为低成就。事实上,孩子并非低成就,而是父母为孩子订立的标准太高了。
有些情况则是源自于父母本身的经验,如有些父母在自己年幼时,因长辈要求过高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回忆,因此,在教育孩子上极力避免给孩子造成压力,言行上也强调只要孩子快乐就好,孩子功课不好或表现差也都不以为意。
有个智商153的孩子,其父亲是一个从小就在家庭高期待之下长大的孩子,由于家长极重视其学习成绩,并给予了相当大的压力,这让他一直感觉很痛苦,甚至一度想自杀。这种痛苦的成长经验让他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有了非常大的转变。他只希望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不管孩子的功课,不过问他在学校的情形,放任孩子成天随着他看电视和打电子游戏,因此孩子的功课越来越退步,从前三名一路滑落到中后段,平白浪费了智商153极优异的资质,相当可惜!
父母要避免主观情绪的影响,为了客观及精确地确认低成就,笔者由本书相关数据及一些讨论来提供几点注意事项,以供父母及教育人员参考:
1.低成就的认定应根据客观资料证明,也就是要有证据。父母及教育人员平常可以鼓励及协助孩子针对能力及成就表现的相关资料,如测验结果、学习成绩、比赛奖励和课内外作品等,系统地搜集、长期累积和整理。除量化的数据外,也要重视质性资料的搜集,如观察孩子的行为特质,是否有征兆显示孩子在某些方面较具潜力,以及孩子是否有一些低成就学生的行为特征等。此外,也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活动、比赛或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并从中进行观察。通过质性及量化的数据、多元的指标,以及长期的档案评量与观察,针对孩子多元的能力及各方面的成就表现,根据相关证据予以比较和确认。
2.了解孩子的低成就现象固然重要,但优点及表现不错的地方也一样不能忽视。肯定孩子的优点及特长,可以帮助孩子在低成就时仍能维持其自尊心及自信心。
3.低成就有其范围,因此认定孩子低成就时必须指出其在哪些方面的表现与其相对的能力尚有落差,尤应避免孩子因某方面表现不佳就以概括性的方式认定他就是低成就学生。由于孩子并非一无是处,明确指出他到底在哪方面表现不理想,这样方能针对其弱点对症下药。
4.成就表现与能力间的落差有高有低,落差持续的时间也有长有短。落差究竟要多高,持续时间要多久才算是低成就,目前尚无定论。但教育上应把握时机,只要孩子一出现落差,即应加以辅导,不要等到落差严重或持续太久时才予以关注,届时消极负面的影响可能已经造成了,要改变也就更加困难了。
5.孩子功课退步一点,父母就很紧张地说他是低成就,这种标记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有些退步可能只是暂时的原因造成的,一旦原因消失,功课就会好转。如果轻易地说某个学生是低成就学生,这种标记可能不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容易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此,对低成就的认定,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说应以“发掘及教育从宽,标记从严”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随时掌握孩子的发展,一旦出现成就落差时就应找出原因,并加以解决,使之尽快从失败中站起来。另一方面,即使孩子暂时表现不佳,也绝不轻易说他是低成就的孩子。
……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不是不可能,只要您掌握正确的管教方法与策略,您就会是赢家。蔡典谟教授的《协助孩子反败为胜》一书,有理论依据,有实例见证,是一本值得您信赖的教育宝典。
——台北市教育局长 吴清基
本书学理与人生体验并重,小故事又能印证大道理,可读性高,说服力强,文笔流畅,字里行间,发人深省。蔡典谟教授传承了美国资优教育泰斗阮儒理的学说,以本土化、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证性研究途径,证实了亲情与教育密切结合确实可以协助孩子更进步、更出色、更卓越,因为每个孩予都有无限的潜力。
——台湾师范大学前校长 简茂发
蔡典谟教授在这本书里指出了孩子学业失败的症结所在,理出了孩子学业成功的诀窍,娓娓道来,引入入胜,可以媲美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博士的《没有失败的学校》(1969)。想成为成功的父母或老师的话,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世界资优儿童协会前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 吴武典
成功并非特定人的专利,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要想让成功的机会转变成现实,就要看个人是否有追寻成功的使命与目标,是否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是否有坚定的毅力朝着合适的方向努力,是否能坦然面对一时的困境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是否有自助人助的行动,还要不自满,永远追求卓越。这本书可以协助任何孩子获得个人的成功,特此推荐。
——高雄师范大学校长 戴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