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导言<br>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br> 一、质量是民族院校的生命线<br> 二、特色是民族院校的生命力<br>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br> 一、关于民族院校教育质量的研究<br> 二、关于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的研究<br>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br> 一、本书的研究意义<br> 二、本书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br>第二章 主体概念界定和分析<br> 第一节 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观<br> 一、教育质量的概念<br> 二、传统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特点<br> 三、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特征<br>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与民族院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br> 一、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观<br> 二、民族院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br> 第三节 办学特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定位<br> 一、特色和办学特色的概念<br> 二、办学特色的主要内容<br> 三、办学特色的重要性<br> 第四节 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br> 一、民族院校的办学特征<br> 二、民族院校传统特色面临的挑战<br>第三章 我国民族院校管理的历史沿革<br>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变革<br> 一、从党和国家政策文件解读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变革<br> 二、从历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解读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变革<br> 三、从历次有关全国民族院校工作会议解读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变革<br> 第二节 民族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更迭<br> 一、民族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br> 二、新时期民族院校管理模式的积极探索<br> 三、关于民族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进一步思考<br> 第三节 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迁<br>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院校内部领导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br> 二、现阶段民族院校内部的主要组织机构<br> 三、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br> 四、关于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变迁的进一步思考<br>第四章 民族院校质量管理现状分析<br> 第一节 民族院校教育目标的质量管理<br>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br> 二、民族院校办学定位的跨越<br> 三、民族院校办学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br> 第二节 民族院校教育过程的质量管理<br> 一、教学管理环节 取得的成绩<br> 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上取得的成绩<br> 三、存在的问题<br> 第三节 民族院校教师的质量管理现状<br>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br> ……<br>第五章 我国民族院校质理管理的目标<br>第六章 我国民族院校质量管理体系的重构<br>结束语<br>参考文献<br>后记内容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和特色是民族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方面,民族院校正面临着比其他普通高等学校更为突出的质量问题,质量是民族院校的生命线;另一方面,发展办学特色是民族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特色是民族院校的生命力。民族院校的管理者必须始终把质量和特色这两个要素纳入到民族院校管理的体系中,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br> 本书在对质量和特色两个主体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之后,首先从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变革、民族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的更迭以及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迁等角度对我国民族院校管理进行了全面地历史回顾,并从教育目标、教育过程、师资队伍等方面对我国民族院校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了相对全面地剖析,既看到了民族院校的发展成就,也指出了民族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竞争压力。本书提出,我国民族院校质量管理的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充分体现民族院校特色,打造民族院校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确保民族院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