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等师范理科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6064
  • 作      者:
    王力邦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高等师范理科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高等师范院校如何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两篇,理论篇共四章,探讨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和逻辑方法、科学研究中的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技法,以期读者对创新教育相关的理论有一些了解;实践篇共三章,围绕“高等师范的理科生——未来学校的理科教师应当怎么做才能成为学生创新学习的促进者、创新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及创新教育课程的建设者”这一主题来展开,以期读者通过一些案例的学习以及相应的练习与思考,能够在学校里实施创新教育教学。<br>    《高等师范理科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供大、中学校理科教师和教育教学研究者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从字面理解:创,即开始;新,即过去所没有的,而要深刻理解创新的内涵,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发展的历程,一、科学思想的发展<br>    我们可以从科学新概念的不断涌现、科学世界观的新概括、科学与社会关联的新观念、科学家思想行为规范几个方面来剖析科学思想的发展。<br>    1.关于科学新概念<br>    近200多年间,科学家们通过一代又一代艰苦卓绝的探索,建构起许多科学新概念,如转化、进化、演化、统计、对称、自组织、系统、反馈与控制、信息、远离平衡态、耗散结构、混沌、协同、不可逆,等等.它们在各门学科的理论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深刻地反映出科学思想的继往开来。仅以“转化”为例: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半叶,人们在研究热力学、生物学、化学、电磁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系列重大发现,从而达成一种共识,即:自然界中各种现象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亦即各种运动及相应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这样,转化就成了当时科学界关注的重要概念.转化概念的建立,既有英国科学家戴维的冰块摩擦实验对“热质说”的否定(1799年),又有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明电堆对“生物电”研究的拓展(1800年),还有德国科学家塞贝克发现“温差电”现象(1821年)和法国科学家珀耳帖发现“温差电逆效应”现象(1834年)是对电与热相互转化的验证;既有英国科学家焦耳十多年不懈地测定热功量(1837-1849年)和俄国科学家黑斯(G.H.Hess,1802-1850)提出化学反应释放的总热量恒定(1840年)是对传统定性研究的超越,又有德国科学家迈尔把“自然力的转化与守恒”推广到生物机体(1854年)和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发表《论力的守恒》(1847年)是把“转化与守恒”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理论篇<br>第一章 创新与创新教育的内涵<br>第一节 何谓“创新”?<br>一、科学思想的发展<br>二、科学方法的发展<br>三、对“创新”的简单界定<br>第二节 关于创新教育<br>一、“创新教育”概念的界定<br>二、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br>思考题<br>阅读材料1<br>阅读材料2<br><br>第二章 科学研究的实践方法<br>第一节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br>一、学习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br>二、观察与实验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程序<br>三、创新能力强者在观察与实验中的种种表现<br>第二节 实地调查<br>一、实地调查的原则<br>二、实地调查前的准备<br>思考题<br>阅读材料<br><br>第三章 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br>第一节 比较与分类<br>一、比较<br>二、分类<br>第二节 类比与假设<br>一、类比<br>二、假设<br>第三节 分析与综合<br>一、分析<br>二、综合<br>二、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br>第四节 归纳与演绎<br>一、归纳<br>二、演绎<br>三、归纳与演绎的关系<br>第五节 科学抽象与概括<br>一、科学抽象<br>二、概括<br>第六节 模拟与论证<br>一、模拟<br>二、论证<br>第七节 数学思维方法<br>一、关于数学思维<br>二、数学思维方法简介<br>第八节 唯物辩证法<br>一、关于辩证唯物主义<br>二、唯物辩证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br>三、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br>思考题<br>阅读材料<br><br>第四章 科学研究中的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技法<br>第一节 想象<br>一、想象——科学理论的设计师<br>二、想象的特征<br>三、想象方法<br>第二节 直觉与顿悟<br>一、直觉与顿悟的特征<br>二、直觉与顿悟能力的培养<br>三、直觉与顿悟方法简介<br>第三节 发散思维<br>一、从逆向思维说起<br>二、关于发散思维<br>第四节 美学方法<br>一、关于实用美、形式美和形象美<br>二、关于科学美<br>三、科学家们都具有强烈的审美感受和对美的追求欲望<br>四、美学方法举例<br>第五节 关于创新技法<br>思考题<br>阅读材料1<br>阅读材料2<br>实践篇<br><br>第五章 做学生创新学习的促进者<br>第一节 让观察与记忆插上想象的翅膀<br>一、观察与想象<br>二、记忆与想象<br>第二节 让阅读与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相结合<br>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会学习的基础<br>二、让阅读与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相结合<br>第三节 让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新课改的亮点<br>一、从上海2001年高考理科试卷说起<br>二、让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新课改的亮点<br>三、练习与思考<br>第四节 让学生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br>一、中学生课外活动典型案例简介<br>二、练习与思考<br>阅读材料1<br>阅读材料2<br><br>第六章 做创新教育的研究者<br>第一节 寓科学史与科学方法教育于学科教育<br>一、关于科学史教育作用的研究<br>二、关于科学方法教育方面的研究<br>第二节 原始科学问题与开放性问题设计<br>一、抽象问题与原始问题<br>二、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br>三、问题设计案例<br>四、练习与思考<br>第三节 科技活动与创新教育<br>一、问题的提出<br>二、科技活动的创新教育目标<br>三、实验设计、制作与创新<br>四、练习与思考<br>第四节 STS教育与创新教育<br>一、从对STS教育的背景研究所获得的启示<br>二、练习与思考<br>阅读材料<br><br>第七章 做创新教育课程的建设者<br>第一节 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来建设<br>一、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简介<br>二、从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的课程设计所引发的思考<br>三、练习与思考<br>第二节 STS教育课程是创新教育课程<br>一、STS教育课程的背景与内容<br>二、STS教育课程是创新教育课程<br>三、练习与思考<br>第三节 把学生课外活动当作创新教育课程来建设<br>一、从“照着说和做”到“接着说和做”<br>二、让文体活动充满创意合作<br>三、练习与思考<br>第四节 创新能力测试与评价<br>一、关于创新能力的基本层次划定及测试目标编制<br>二、关于实践创造力测试命题及相关的案例<br>三、练习与思考<br>阅读材料<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