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核心课程改革有四大目标:一、培养全球性的公民;二、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三、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这四大目标,则以核心课程的方式显示出来,所谓核心课程,是所有本科生都必须修的基础课,也就是通才教育的主干,哈佛把这些核心课程分为七大领域:文化传统与变迁,道德生活,美国,世界中的(各种)社会,理性与信仰,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同时,所有本科生还必须修一门写作课并掌握一门外语。<br> 便敏洪送给新东方员工的教育经典,开卷不读薛氏书,纵谈教育也枉然。<br> 学生通过集中住宿,培养共同的社会理想、公共责任、献身精神和未来领袖之间的凝聚力。以大历史的目光看,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统治世界二百多年,至今仍然主宰美国的政治,还没有退出其全球领导地位的迹象。这样的成就,和其教育能够成功地塑造-代又-代优秀的统治阶层不无关系。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诀窍,就在于实施了没有”教育券”之名的”教育券”制。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而是通过大量的资金支持学生。这等于政府给学生一笔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采购”高等教育。各大学为了迎合这些消费者的胃口,抢到这笔生意,就得给人家提供满意的教育服务。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既通过政府的财政资助保证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又避免了官僚机构对教育的直接卷入,用市场竞争创造了大学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br> 美国的大学受两个传统的影响。一是来自英国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社会技能,强调教师和学生个人间的交流,在形式上是以寄宿本科生学院为大学的主体。另一个是德国的研究传统,注重知识的创造,研究院在大学中占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大学集这两个传统之大成,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即强调大学对社会的服务,务实,并有着市场竞争的企业精神。<br> 施莱费尔事件给正在陷入信誉危机的中国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警告:不管你的理想多么崇高美妙,不管你的设计多么充满智慧,制度的设计者不能直接从自己设计的制度中捞取利益。道德上的清白,是思想信誉的基础。在公益与私利之间,没有第三条道路好走。<br> 专制王朝对体现个人主义的勇武一直惧十白,担心更多的不是军队不能打仗,而是军队要造反。所以尚文轻武,军人缺乏训练,甚至到了扛不动自己的口粮的地步。教育精英们也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无用文人,遇到危机只会坐而论道,毫无行动能力。最后,中国作为世界最富有、人口最多的国家,常常被人口只有我们百分之几的小民族征服。这也难怪西方人称中国是“东亚病夫”了。这一传统,在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中仍然根深蒂固。这样的教育不改变,中国就还是一个硕大的病夫,中国永远不可能有一个大国气象。
展开
——徐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