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德之间:大学、学人与交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2217
  • 作      者:
    陈洪捷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洪捷,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洪堡学者,曾在德国多所大学进行长期研究。现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理事,柏林自由大学中国校友会会长。著有《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德之间:大学、学人与交流》是关于德国大学与中德学术交流的一本文化随笔。作者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德国的大学理念及其在当代的转型,以及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都颇有心得,这也是《中德之间:大学、学人语交流》的两大关注点。作者还展示了收藏多年的珍贵照片,并以蔡元培和季羡林两位学人为个案,具体而微地展现德国对中国大学与学术的影响。《中德之间:大学、学人语交流》分析细致、描述生动、文笔轻松,不仅可读性强,而且材料丰富、论点鲜明,适于专业学者,也面向对德国大学与学术传统感兴趣的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最后,把上述的原则和理想两相结合,形成一种理念(Idee)。
  当然,这种精神的追求非人力所能左右,而且无人觉得在德国人中还有鼓励这种追求的必要。德国人善于思考的国民性格天然就具备这种资禀,只是要防止其受到强力或是不可避免的纷争而受到压抑。
  高等学术机构当然忌讳偏激,所以其中肯定会有人缺乏、甚至抵制这种追求精神。他们虽属少数,也只是零星出现,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形成一种气氛,使认同这一精神者受到尊重,使诋毁这一精神者感到羞耻。
  哲学和艺术最集中和突出地具有这种追求意识。这不仅是因为他们自身易于萎靡,而且其精神假如不具备这种追求意识,或仅以逻辑或数学的形式或方式转化为其他知识门类和研究类型,哲学和艺术将无所作为。
  一旦在高等学术机构中确立了唯学术是求的原则,便无需担心其余的具体事宜。学术既不会缺少统一性,也不会缺少完整性,两者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也是任何优秀学术研究方法的秘密所在。
  就高等学术机构内部组织而言,以上所言足矣。
  在高等学术机构与政府之间这种外部关系及政府的职能方面,政府的任务无非是通过对人员的选择来形成一支丰富多样(高水平和风格各异)的学术队伍,并使其享有自由。对自由的威胁不仅来自政府,同时也来自学术机构内部,因为开创者有了既定的观念,便倾向于压制其他的观念。政府必须预防由此而产生的弊端。
展开
目录
序言/1
第一辑 德国大学的传统/3
“利禄之徒”,还是“哲学之才”?——论席勒的大学教育观/4
[附]利禄之徒与哲学之才(席勒)/12
什么是洪堡的大学思想?/16
[附]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洪堡)/27
洪堡的大学寂寞观及其意义/34
[附]寂寞和交际作为知识增长的条件(维泽)/47
为学术还是为职业?——德国大学学习传统及其变迁/52

第二辑 德国对中国的影响/63
《德国学校论略》与清季中国对专业教育观念的接受/64
中国对德国教育的接受与研究/79

第三辑 蔡元培与德国大学/91
蔡元培的大学思想与德国大学观/92
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基于其译作《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讨论/104
蔡元培在德国/116
关于蔡元培在汉堡大学注册的考证/120

第四辑 季羡林与德国/125
往事已成空?——寻求季羡林在哥廷根的踪迹/126
悠悠十年哥廷根——季羡林在德国的求学经历/136
德国名师手下的中国高徒——两位德国导师对季羡林博士论文的评价/143

第五辑 德国大学拾零/153
艾城大学/154
德国的旧书摊/169

第六辑 德国学人与著作/173
汉学家父子话中国/174
百年教育经典回顾/1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