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求真 放智慧】
1998年,我主持的全国教改课题组在北京开会,参与会者近千人。课题组事先发过一个通知,会议期间要评选送到大会上的论文,评出一等至三等奖。评议工作由小学课题组和中学课题组组长谭瑞和吴昌顺两位老师负责。大会前,我希望拜读九篇评出一等奖的文章,以便我的讲话中有的放矢。他们送给我10篇文章,看后我直皱眉头,因为文章的引文,除少数引我的《学习与发展》之外,几乎每篇文章,都引了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语录”,而没有别人的观点。仔细想想也不奇怪,我国的教育科学出版物,学术性太强,不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各省市地方的教育杂志倒提供了一种写作的范例,引文中用了和中小学教师关系密切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课题组教师们撰写论文时引文为什么千篇一律的原因。我曾经读过教育方面一些重要的通俗实务书,主要也是外国的,比如洛克的《教育漫话》、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些书,前两本是教育理论家写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是一位教育实践工作者,他们都很有才,书中的语言适合中小学教育实际,有较大的启发性。可是,内容是否适合中国的读者,这就很难说了。我觉得自己也有些自已的理论,自己的教育改革的经验也颇有特色,于是,我想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和中小学老师共同探讨一下教育教学的规律,探索一下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以及我们教师自己,使老师们更加忠诚教育事业,成为“专家型”的教师。这就是我想写的一本通俗的书,这本书就是《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但是一开始,有许多“题目”,不少心理学家建议我用“心灵”一类概念,被挚友吴昌顺推翻,他说:“‘心灵鸡汤’一类词太多了,搞心理学的人就一定要与‘心灵’挂钩吗?”在他的建议下,我与开明出版社责任编辑吕志敏商议,采用“教育的智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