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设置了一种“熟悉”和“生疏”的对比:第一节是“熟悉”中蕴涵着“生疏”,第二节则由“生”回到熟悉。
“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熟悉的是我们走同一条路,天天如此,出来,然后又回去。可是走路的时候我们未注意到,那许多小路,并不是熟悉的两端,作为中间部分,隐藏了太多深邃的东西,我们和这些部分是生疏的,陌生的。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树疏处,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人之常情是,当走陌生的道路的时候由于不熟悉而不自信,心会发慌,因为有时候本来目的地就在眼前,却因为不熟悉而走错路,方向错的话,只能走得越来越远。特别是当迷路的时候,即使身在目的地,却因为方向的不确定而不知所在。正当“不知不觉”地行走的时候,我们却又从稀疏的树缝中,忽然发现,“我们住的地方”原来就在那里,至此,从陌生又回到了熟悉。
“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这一节作者抒发了感慨,好多近在咫尺的事物,我们却发现不了,不熟悉,甚至没注意。于是,呼唤要注意发现身边的事物,如果不注意,即使就在身边.永远也会陌生。由于不注意观察,也许美好的东西就流走了。青春岁月如此,美好风景也是如此。人生在世,弹指一挥间,如果能把握生命中的美好,能发现就在身边的美好,不是很好吗?
“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最后一节,诗人强调:不能自满,因为有时候我们连自己也不熟悉自己。“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语言简朴,却表达了一种真实的状态。我们在匆匆的岁月中,忙碌,追寻,却不曾了解自己的身体,或者对我们而言,身体就是一个永远的谜。“我是谁”自古以来,中外的人都在叩问。我们一生也许未必能弄明白,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发现自己,熟悉自己。离得越近,似乎应该熟悉,却未熟悉,这就是现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