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西医融合观》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6202826
  • 作      者:
    李同宪, 李月彩编著
  • 出 版 社 :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是《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的继续,其目的仍然是证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够成为具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理论之所以没有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个客体(疾病)时使用的参考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只有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就能够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
  《<中西医融合观>续: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分为两部分:概论与证态各论。概论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中西医融合:回答什么是中西医融合这个问题;其中论及中西医汇通、结合、融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还论及中西医融合与中西医结合的不同。二是关于气血津液一内环境稳态、象态、证态,讨论什么是稳态、象态、证态;论证气血津液与内环境在宏观上的同一性,在生理稳态条件下称之为气血津液一内环境象态,在稳态失衡病理条件下称之为气血津液一内环境证态。
展开
精彩书摘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这就是“象”,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所以,感性认识所得出的“象”或者说表面现象不受理论框架的支配或者说影响,是感性的、经验的、初级的、比较客观的。概念的形成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当对“象”或者说“现象”进行概括、抽象化的时候,有意或者无意之中是运用某种理论框架对“现象”进行概括、抽象化。这是一个主观过程,是理性认识的第一阶段,也是理论形成的第一步骤。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对同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象进行概括、抽象化,就能够得出不同的概念。例如: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发病1-2日这一组现象(状态的变量),中医诊断为:太阳表证,西医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尽管概念不同,而它们的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说:太阳表证与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证态,诸如此类,形成中西医融合的证态理论。在证态理论体系内,麻黄汤、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证一感冒证态的方剂,麻黄汤是治疗太阳表实证的方剂,所以,麻黄汤的适应证是:头痛、发热、脉浮,白细胞不高、高热无汗的感冒患者,即排除了传染病前驱期以及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而且具备高热无汗的感冒患者才能够使用麻黄汤。
  西医学领域里之“象”包括: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等,而中医学里之“象”包括:症状、体征与脉象、舌象。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与体征(一组象或者状态变量)中医称之为“证”,西医称之为“病理状态”,所以,同一个患者在同一时段内证与病理状态是同一的,中西医融合观把同一的“证”与“病理状态”称之为:“证态”。由“证态”概念推导出“象态”概念,关于证态的详细论证请参考我们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两本书的相关部分。
  象态与证态是实现中、西医融合的路径与方法。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理论的形成,主要是由临床实践反推过来的,把临床实践证明的客观事实,抽象归纳、取象比类,纳入阴阳五行理论中,形成藏象经络、六经传变、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等理论。由证态概念引申出象态概念正是由临床实践发展为基础理论的反映,折射出医学基础理论形成的过程。
  ……
展开
目录
概论
第一章 中西医融合
一、概念
二、历史
三、与中西医结合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章 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象态、证态
第一节 气血津液-内环境稳态
一、稳态概述
二、西医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
三、中医气血津液及其稳态
第二节 气血津液-内环境象态
第三节 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一、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二、西医内环境失衡
三、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证态各论
第三章 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一、水电解质紊乱与津液亏损诸阳虚证
二、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真武汤之比较
三、温病学中温病后期发生的真阴亏损、热耗真阴与Sepsis或者MODS异常消耗是一个证态

第四章 水气病-水肿证态
一、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二、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三、里水-慢性肾炎证态
四、正水-营养不良性水肿证态
五、石水-肿瘤性腹水证态
六、水气病中的水饮证态
七、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第五章 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一、悬饮-胸水证态
二、支饮-肺心病(心衰)证态
三、留饮-难以吸收的积液证态
四、溢饮-隐性水肿证态(见小青龙汤证)
五、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第六章 痰证-炎症证态与瘀血一凝血证态
第一节 痰证-炎症证态
一、中医狭义的“痰”与西医的呼吸道炎症渗出物是一个证态
二、《伤寒论》中的狭义痰证
三、广义的痰与各个器官、系统的炎症是一个证态
第二节 瘀血-凝血证态
一、外感蓄血证
二、《金匮要略》中的瘀血证

第七章 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中的痰证、瘀血
第一节 高血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二、分期
三、炎症与高血压
四、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第二节 糖尿病
一、病理变化
二、发病机制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
一、西医代谢综合征
二、中医对于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三、中西医融合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内环境生理功能、病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的融合)

第八章 中风历节病
第一节 中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第二节 历节-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第九章 肿瘤与痰证-炎症证态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