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以上对“戏仿”概念及中外文学史上的“戏仿”现象进行重新梳理,对“戏仿”的美学形态以及“戏仿”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语境中的发展作简要说明,全书将在这样的理论脉络中进入具体的文学与文化场域,力图阐述“戏仿”作为一种修辞和话语策略所承载的历史、叙事、意识形态等复杂内涵。全书主要包括四章:
第一章:影响的焦虑。本章主要讨论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首先,考察文学形式对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反抗。本书认为,文学形式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现有的文学形式无不包含传统文学的历史积淀。当然,文学形式的发展嬗变还与特定的历史语境相关,合乎历史规律的文学形态终将突破原有文学形态的禁锢,成为新的文学发展样式。其次,考察文本生产、意识形态与文本间的复杂关系。文学形式的形成、出现、突出或弱化以及流传和重新组合,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与社会的意识形态、历史情势以及社会的“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对于悠长的“戏仿”传统而言,任何时代的“戏仿”都是对这种艺术形式及其彰显的美学精神的有效沿袭,只不过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戏仿”有着各异的“决裂”姿态。而对于“戏仿”及其所欲对抗的规范而言,“戏仿”活动从审美维度呈现的反抗姿态,也不应仅仅被视为文学艺术内部的形式更迭,实际上这种更迭的背后可能隐藏了“抵抗”和某种意识形态的因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