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辆,铁路车辆和船舶修造厂30个、铁路2万多公里,以及船舶20多万吨。同时没收了官僚资本控制的中国石油公司、中国盐业公司、中国蚕业公司、中国植物油公司、中国进出口公司和中国茶叶公司等十几家垄断性贸易公司。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官僚资本属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把官僚资本所有制的经济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这样,就经济方面说,已经超出民主革命的范围”,具有了社会主义性质。没收官僚资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形成的一个来源,加上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国有经济,形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经济基础。
1953年至1957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小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今天看来,改造是在我们没有完全弄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情况下进行的,误以为社会主义就是所有制越纯越好,公有制比重越高越好,完全排斥和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以公有制取代非公有制,进行得过快过急。不过总体来说,“三大改造”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客观要求进行的,确是“大势所,人心所向”。“三大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和世界在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和成就之一。
通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原有工商业者绝大部分转化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尔后便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从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集中全社会力量,动员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由国家投资,建设新的国有企业。1953年至1957年,相继有595个限额以上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建成投产。5年中新增国有固定资产492亿元,比建国时接管的固定资产增长了3倍。第二个到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投产的国有大型重点企业和骨干项目有3016个,新增国有固定资产3635亿元,相当于1952年全部固定资产的15.1倍,相当于“一五”时期新增固定资产的7.9倍。由于新增了几千个国有重点企业和骨干项目,一个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内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建立起来,十分兴旺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主导支柱地位得以确立。旧中国时期只会造茶杯、茶碗,造桌子、椅子,不会造汽车,不会造拖拉机,更不会造飞机,缺少自主工业基础,“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彻底结束。
……
展开
——英国《金融时报》
在商言商目的是赚钱,以此角度来看没有大分别这是那些在中国有巨额投资的商人的标准看法这也是西方政府的官方路线,认为两种模式将和平共处、相互尊重。
——《泰晤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