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村庄中的派系与政党派系之比较。如果把派系与政党放在政治学语境下予以考察的话,两者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近代政党出现初期,派系常常被视为与政党同义。因为若干政党在其发展初期,其组织与权力运作,在未制度化或公开化之前,事实上只是政治派别而已。政党在其产生之初,其雏形曾长期被视为派系。而政党party一词所承载的“部分”的意思,同派别的意思是模糊而没有明确界限的。由此,今天的政治学者把宗派期看做政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政党因缺乏制度性、普遍性与稳定性,常依附于少数个人的领导与保护关系的联盟。因此,又与派系的某些特性有着相似之处。与此同时,政党制度化后,如组织过于庞大,政策及权力过于集中,无法有效分配时,在社会经济环境变迁与多元改革、权力分配、制衡的压力之下,即使一个相当大的制度化政党,也可能产生若干政治派系。
但村庄派系作为一种乡村治理中村庄行动单位的非正式组织,其与政党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如概念的不同。柏克提出,政党是由派系发展而来,但又与派系不同,由此提出了一个政党的经典定义,即政党是由人们基于某些全体同意的特定原则,致力于增进国家的共同利益而联合组织的团体。①而村庄派系则是指在当前中国农村中存在的,以各种因素为纽带联结而成的非正式组织。前者是在政党政治的语境之下,予以定义的,而后者则是在乡村治理的领域内加以探讨的。
作为村庄治理行动单位的派系与政党内派系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政党内派系往往呈现出一种制度型派系,正如林劲在对民进党内的派系问题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样,政党派系有正式的干部、运作规则和程序、名称或政治符号、定期的活动等,竞争也日益趋于公开化、明确化。政党内派系在长期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斗争、协商、妥协为主的机制,成为党内的政治生态和运作模式。比如说台湾的民进党内的派系,党的各项制度的形成、党务改革的推行、党的路线及相关政策主张的确立及修订,乃至党的重大决策和政党转型的步骤都与派系之间的争议、辩论、协商、妥协密切相关。①但作为村庄治理中行动单位的派系,缺乏固定的组织和制度,常以一种潜在状态存在。派系间虽然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斗争、妥协和协商,但并没形成较为固定的运作模式,更不用说形成村庄治理的政治生态了。
村庄派系与政党内派系另一个区别是,政党内派系其结盟的基础,有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原因。派系间意识形态的分歧,仍是派系政治运作的一个重要基础。比如说,像意大利的天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印度国大党的政治派系都受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村庄派系间虽然也存在着对具体事件因观点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但这种观念上的分歧与意识形态无关。在目前经济导向型的村庄社区,利益成为派系结合的根本和基础。
(2)村庄派系与利益群体之比较。利益群体来自于英文的Interest—Group一词,它是由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某些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社会群体。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利益群体是以某一方面的共同利益为特征、标志的。利益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现阶段社会结构分化和利益分化的结果。就目前学界的研究尚未形成对利益群体的一致的定义,但有众多学者认同李强所提出来的,利益群体的核心内涵,即“在物质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所构成的群体”或者说“在经济利益上地位相近的人所构成的群体”。②经济利益或者物质利益上的相近地位,是其之所以成为群体的重要因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