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跖》篇借跖之口痛斥孔子是“鲁国之巧伪人”,认为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与封侯富贵者也。子之罪大极重”。这里重点列举了孔子迷惑君主与迷惑士人两大罪状。庄子批判孔子倡导的孝悌之说,认为他以极少有人能达到的“封侯富贵”为诱饵,导致天下的士人们都走上功名道路。这当然是对孔子的不公允,孔子不过是将社会上存在的孝弟之说加以归纳提炼而已。但庄子对人们“不反其本”的愤慨,则折射出孝道的异化状态。老子、庄子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孝悌,他们强调的是真情;反对的是伪孝,认为冠冕堂皇的仁义是作为自然孝慈的对立物出现的。《渔夫》中日:“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这实际上和儒家异曲同工,重自然,贵真情。道家也是讲忠孝的,不过强调的是以真情事人,于是“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若“以利惑其真”,在利益诱惑了泯灭了真性情,却还要伪装出孝的面孔,即是伪孝,更为可恶。
老子、庄子对伪孝的犀利批判,与儒家对孝道的正面肯定,如一体两面。实质都是强调礼缘于情、情动于中、孝出于心。郭店楚简《语从一》《语从二》《语从三》是研究儒家思想演变的重要文献。一般认为是属于孔子和孟子之间的思孟学派的作品,也有学者认为并不存在这一学派。无论这一学派是否存在,其中反映的孝道思想值得关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