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态文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868061
  • 作      者:
    廖福霖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学》是第一部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学科高度的专著,并将成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需的一门学科。作者在专著中对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阐述,为生态文明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理论支撑;该书打破常规思维,主张以发展为主线,以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出发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众健康型社会为落脚点,以发展生态生产力为核心,以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生态文化为两翼,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顶层设计、主要内容、技术体系、基本规律和原则等理论和实践体系,富有创新;原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经济的理念,阐明了它和工业文明经济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以及与自身子系统中互相补充又互相促进的各种经济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总结出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构建了以生态文化发展规律为主线的理论体系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系。
展开
作者简介
    廖福霖,福建仙游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编委会主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原任福建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兼职有福建省生态文明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主持过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子课题、省级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等共10项。任主要作者出版专著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独著,2001年),《生态文明观与全面发展教育》(独著,2002年),《生态生产力导论——21世纪财富的源泉和文明的希望》(2007年),《生态文明经济研究》(2010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生物质工程产业发展研究》(2007)。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五项。在教育研究、生产力研究、生态经济、林业经济、东南学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态文明学》由“生态文明学总论”、“生态文明 的发展基础:生态文明经济”、“生态文明的传承:生态文化”3篇共30章组成,是著者多年研究生态文 明、在总结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最新成果。第1章~第9章 为上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态文明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顶 层设计、主要内容、技术体系、基本规律和原则;第10章~第22章为中篇,主要论述了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结构与功能、发展过程、发展机制,阐述了生态文明经济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创新经济、循环经济、体验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和传统 经济改造提升的内涵、外延、本质特征、基本功能、内在联系与区别、实 践要求、发展对策等相关理论;第23章~第30章为下篇,主要论述了生 态文化产生的背景、思想理论渊源、基本要素、研究范式范畴、基本特征、发展规律,生态文化的构建和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策。为了体系的完整,书末还附有生态文明研究综述。《生态文明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应用经济学、生态学、人文地理学、管理学、文 化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师生的教材,还可为科研机构、党政部门、企事业 单位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也可供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士 阅读。
展开
目录
上篇 生态文明学总论
第1章 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
1.1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1.2 生态文明的发生与发展
1.3 “类的生态文明”与“社会生态文明”
1.4 生态文明的定义
1.5 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
第2章 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1 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2 生态文明学研究的对象
2.3 生态文明学关于人的理性假设
2.4 生态文明学研究的方法
2.5 生态文明学与主要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3章 生态文明学的学科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关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3.2 现代生态科学
3.3 和谐协调理论
3.4 现代系统学
第4章 生态文明观
4.1 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整体主义
4.2 生态安全观
4.3 生态文明生产力观
4.4 生态文明价值观
4.5 生态文明伦理观
4.6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4.7 生态文明消费观
4.8 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
4.9 生态文明的绿色精神
第5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
5.1 生产力原理
5.2 本体论原理
5.3 认识论原理
5.4 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原理
第6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6.1 基础性目标:加快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改善人类福祉
6.2 中期目标: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奠定生态文明基石
6.3 远景性目标:建成生态文明国家展示中华民族风范
第7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7.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7.2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7.3 不同文明取向关于生产力的不同理解
7.4 不能把发达生产力等同于先进生产力
7.5 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
7.6 相关概念辨析
7.7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
第8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体系
8.1 技术体系
8.2 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内涵
8.3 生态化技术体系的结构、功能与特征
8.4 生态化技术体系的应用
第9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9.1 协同发展规律
9.2 主要原则
中篇 生态文明的发展基础:生态文明经济
第10章 生态文明经济基本概念
10.1 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概念
10.2 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
10.3 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层次l生与适应性
10.4 生态文明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10.5 优势互相转变
第11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基础理论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变换理论
11.2 全球经济一体化理论
11.3 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
11.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第12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结构与功能
12.1 生态文明经济的结构分析
12.2 生态文明经济的功能分析
第13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过程
13.1 生态文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13.2 生态文明经济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的交融发展
13.3 生态文明经济的优势互转
13.4 生态文明经济的协同发展
13.5 生态文明经济发展过程示意图
第14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发展机制
14.1 观念导引机制
14.2 制度保障机制
14.3 技术创新机制
14.4 人才培育机制
14.5 需求拉动机制
14.6 国际竞合机制
第15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核心形态:创新经济
15.1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5.2 创新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核心形态
15.3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三个发展阶段
15.4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创新经济发展比较
15.5 发展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举措
第16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形态:循环经济
16.1 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2 工业文明经济与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辨析
16.3 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方法论形态
16.4 作为生态文明经济方法论的循环经济
16.5 “系统循环经济”与“微循环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6.6 循环经济与各生态文明经济形态的区别及联系
第17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高级形态:体验经济
17.1 体验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17.2 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17.3 体验经济的理论基础
17.4 体验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高级形态
17.5 体验经济发展分析
17.6 加快我国体验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18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一):生态经济
18.1 国内外生态经济研究进展
18.2 生态经济的内涵
18.3 生态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
18.4 “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联系和区别
18.5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之一
第19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二):绿色经济
19.1 绿色经济国内外发展动向
19.2 绿色经济的内涵
19.3 绿色经济的价值能效分析
19.4 绿色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19.5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
第20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三):低碳经济
20.1 低碳经济的兴起
20.2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动力
20.3 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20.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
第21章 生态文明经济的基本形态(四):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
21.1 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的内涵
21.2 发展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的重要意义
21.3 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发展存在的阻碍
21.4 建设绿色诚信市场,发展生态文明消费型经济
第22章 传统经济的改造提升
22.1 传统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矛盾
22.2 生态文明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22.3 用生态文明经济化解传统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
22.4 用生态文明经济改造和提升传统经济
22.5 生态文明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跨越
下篇 生态文明的传承:生态文化
第23章 生态文化概述
23.1 生态文化产生的背景
23.2 生态文化的性质
23.3 生态文化的科学界定
23.4 生态文化学的学种I生质
23.5 生态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23.6 发展生态文化的目的和使命
第24章 生态文化的思想理论渊源
24.1 中国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
24.2 西方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资源
24.3 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化思想资源
第25章 生态文化的范式、范畴、形式
25.1 生态文化的基本范式
25.2 生态文化的基本范畴
25.3 生态文化的基本形式
第26章 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规律
26.1 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
26.2 生态文化的发展规律
第27章 生态文化的基本要素
27.1 生态美学
27.2 生态文学(艺术)
27.3 生态科技
第28章 生态文化的构建
28.1 发展中国家的两难选择
28.2 工业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8.3 生态文化:时代的必然选择
28.4 发展生态文化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29章 生态文化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29.1 生态文化的回顾
29.2 工业文化向生态文化转型的若干阶段
29.3 生态文化的创建
第30章 生态文化产业
30.1 广义文化:生态文化
30.2 生态文化产品分类及其特征
30.3 生态文化产业的两重属性
30.4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附章 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