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陇右之地东端,这里风高土燥,秋早春迟,千百年来灾异频繁、民习艰苦。然而,至今天为止,全县34万人口仍有50个戏班、300多名艺人常年演唱道情皮影戏。在如此落后的西北一隅之地,何以能保存如此完整甚至相比其他地区还显兴盛的皮影戏艺术?当地百姓为何选择了这样一种艺术形式?环县道情皮影何以承载、如何承载当地民众的生存历史、生活习俗、民众信仰并集中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念?
藉此,《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悲情嘛簧 灯影人生》以上述问题为纲,以环县地理文化背景与戏班历史、运作、传承、表演为目,选择百年间艺脉未断的敬家班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近半年的“住居式”考察,深度访谈艺人、观众、村民、艺人亲属及政府相关人员等不同人群,搜集表演、口述史、实物、图片、政府文件等资料,以民族志方法书写环县道情皮影历史、运作与传承的地方文化知识,以音乐学的方法层层剖析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的形态特征并以解释学的方法揭示其表演与历史、运作、传承的内在关联。
除绪论与结论之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成果文库:悲情嘛簧 灯影人生》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当地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寻找环县道情皮影生存的时空、文史背景,同时也交代笔者的书写立场;第二章从敬家班传承谱系、戏箱演化与表演变迁三个方面,回溯敬家班百家历史,管窥环县道情皮影发展脉络;第三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剖析戏班的静态内部结构与动态运作规律,以考察戏班表演与社会风俗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从敬家班各位艺人的习艺史中,全面展示环县道情皮影戏自我繁殖的过程、方法与特征;第五章通过庙会中不同类型剧目的实录与分析,剖析其音乐、戏曲形态特征,阐释文化内涵与音乐形态的融合关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