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第一名”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第一名”的实力,《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培养孩子真才实学的8个教育法则》会告诉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勤勉实践的能力和积极的心态,从而挖掘和培养孩子的潜力,也让孩子发现和打造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培养孩子真才实学的8个教育法则》家庭教育类图书,针对人们固有的“第一名”观念,从现实问题出发,规避“应试教育”的怪圈,提出让孩子拥有“真才实学”的方法和经验,旨在让家长发现孩子的特长和优点,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从而让孩子有一颗好奇的心,有探寻知识的热情和技能,最终成为真正的“第一名”。
第三章 开放想象比固定答案更精彩
有一届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惯了命题作文的孩子看到了这样具有开放性的题目竟然感到很茫然。这本是一个任思想飞舞、任想象力驰骋的题目,却为何让平时成绩优秀的孩子也犯难?
能够掌握固定的答案和标准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想象却具有超越的力量,让人创造奇迹。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很久以前的某天晚上,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到月球上去!”妈妈欣然地鼓励道:“好的,不过要记得回来。”这个小男孩就是登月的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他回地球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回来啦!”
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其实,有梦想,有想象,每个小孩子都了不起!
开放想象PK固定答案
在目前的教育中,标准答案涵盖了正规应试的大部分领域,作文是极少数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之一。有些学生,最喜欢的作业题目就是作文了,它可以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让人能够海阔天空地展开丰富的联想,着边际也好,不着边际也好;而作文,也是老师批改作业最宽松的一节,不管好或不好,只要学生结合题目写出一些字在那里,总不至于给他们零分。
学校的固定教育模式也总是强调一个标准答案,在考试结束以后,常常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发下来,让学生去对照。很多时候,即使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过程也是相似的,但就是跟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完全一致,学生也得不到满分。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之下,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去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与开放想象背道而驰了。
在大中小学教育的考试中,固定答案框定了学生的思维逻辑,不管学生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分数决定了一切。而事实上,我们看到,飞机、火箭、潜艇、高铁、高端手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无不是人们在无穷尽的想象与探索之中创造出来的,这些都是人类最进步的象征,也都源于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思维,而未来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奇迹,现在也同样没有固定答案。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我们常常会听这样的话:“这个语句不行。”“这道题不能用这种思维来解。”“这种形容不切合实际。”种种类似教导,不一而足。实际上,这些说法便是无异于将孩子往固定的模式上引,但是,最终的事实呢,大人看来不通的语句在孩子那里却是可以得到解释的,如思维比较单一的数学题目也常常有数种不一样的解法,孩子的想法和表达自有孩子的心灵意趣,强制性地把孩子往一个方向拉,孩子不愿意,大人也未必便能得到愉快,更不会使孩子获得更强的创造性。
当然,开放想象并不是要去漫无目的地瞎猜或钻牛角尖,而是在适度的空间里尽可能地去发挥灵动性,发挥自己的技能特长,并进行一些可能范围内的尝试或实验。
1968年,美国俄亥俄州发生过一个影响较大的官司。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回到家,他高兴地告诉妈妈老师教他们字母了。
妈妈说:“都教了什么呀?”
孩子说:“老师教了字母‘O’,老师说‘O’就是‘0’”
妈妈听了这句话,立刻变了脸色,于是就将幼儿园老师告上了法庭。控诉的理由是,幼儿园老师用标准答案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这位妈妈说:“在我孩子的眼中,‘O’可能是一个太阳,是一个苹果,是一个茶杯,是一个圆盘,等等。可是老师说了‘O’就是‘0’,我的孩子就不会再有别的想象。孩子失去了想象是多么可怕,这对他一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老师觉得无辜又不可思议,法庭也提出需要这位妈妈提出强有力的证据。于是这位母亲花重金聘请律师帮忙打官司。
律师努力寻找证据,通过努力,律师终于找到官司的突破口:某公园里,律师看到一大一小两个池子都养着天鹅,大池子的天鹅被剪断了翅膀,小池子的却完好无损。这是怎么回事呢?
管理人员介绍说:“大池子的天鹅被剪断翅膀是怕它飞掉;小池子的天鹅没有剪断翅膀是因为天鹅飞行要一段距离助跑,池子太小,天鹅实际上无法完成飞行助跑,根本就不会飞掉,所以不必剪断它的翅膀。”
为此,律师控诉说:“幼儿园告诉孩子‘O’就是‘0’,这就是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就好比把孩子想象的翅膀剪断了,让他失去了飞行的本领;又好比把孩子想象的空间限制缩小了,孩子没有想象空间,无法想象。这,就是对孩子的犯罪。”
最后,法院支持了那位母亲的意见。
这个故事看似天方夜谭,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固定答案对小孩的禁锢有多么厉害,用这个故事来讲,限制孩子的想象力甚至是一种犯罪。
正因为人类有着无穷的想象,并不甘失败地进行创造活动,才让很多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也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梦想与美好。
记熟固定答案固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里取得高分,甚至拿到第一名的位置,但是,只有开放想象才能让孩子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更能适应现代的生活,也更能有创造性,从而发挥强大的个体潜质,有所作为。
学会玩联想的游戏
孩子在年幼之时都是天真活泼而又充满幻想与快乐的。而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他们来说,各类游戏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孩子的成长与游戏有着密切的关系。孩子的多数游戏都是家长安排的。因此,父母要学会甄别游戏的种类,让孩子在愉快中游戏,在游戏中自由联想,在联想中学习,达到学习与游戏合二为一的效果。
也许有人要说,游戏会引发一些不良问题,那让孩子少接触游戏不就行了吗?多抽点儿时间去学习,少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玩乐之中不是更好吗?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我们大人在学习工作的同时尚且需要减压,又何况孩子呢?当慢性的焦虑、愤怒或者烦躁的感受占据了孩子的思想,他们就只有很少的能力来处理他们试图学习的东西。也就是说,孩子未来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孩子是否拥有积极正面的社交能力,对于3~8岁的孩子来讲,游戏是提高智商、锻炼社交能力的第一环节,所以也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让孩子尽情游戏,对孩子充分地发挥联想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各类不同的游戏将促进孩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特点与优势。
1.孩子可以在游戏中感受掩盖在事物外表下的东西。
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很大的能量等待开发,他们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敬畏心,他们急切地想要看清楚掩盖在事物外表下面的东西,并能充满创意地去玩。有时候,他们还可以感受到通常成人需要花时间才能感受到或意识到的事情。但是,当孩子的心性不被肯定和关注的时候,就会被一只无形的手压制下去。结果,小孩子就失去了这种天生的直觉能力。
2.孩子可以在游戏中慢慢地认识自己。
小孩子总会认为自己已足够成熟。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时光中,为了快活地玩,他们时常可以接受到语言能表达出来和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有时候,他们内在生命的那些特别经验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认可,于是,他们开始认为自己还不够成熟,所以不可能凭直觉认识某些事情。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内在生命的自我认识也越来越被压制、遗忘和封闭。
3.孩子在游戏中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家长们应该懂得和孩子一起玩耍的重要性。本来,家长和孩子之间一块游戏有更多深层次的交流和理解的机会,由此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孩子常常有些东西需要与人分享才能体现出事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但大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就让孩子一个人孤单地玩,使孩子在潜意识中失去了很多乐趣。
4.孩子可以在游戏中释放压力。
孩子也需要有释放压力的时段。我们常常认为孩子没有压力,所以当他们故意捣乱的时候,也从未想过那是孩子的压力所致。这样的孩子常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斥责。孩子又会因为受到斥责进而再产生压力反应,形成恶性循环,这样孩子和成人都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孩子从有记忆力开始,也有着自我世界的压力:美国儿童民意调查中心对875名年龄在9~13岁的儿童进行调查,压力来源位于前位的分别有:分数、学校、家庭作业,家庭,来自朋友或同伴的流言、嘲笑等,而给孩子游戏的时间,就是让他们有释放压力的时段。
5.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有的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便具有攻击性、叛逆性、冲动性,有时候也会显得有些孤独和伤心。孩子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知道如何与外界沟通,也不懂得在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时,如何去管理自我的情绪。而那些从小就在与伙伴和父母的游戏中摸爬滚打的孩子,面对着这些困难或者竞争,就表现得自然得多。所以,经常与孩子一起游戏是一件好事情。
父母也可以参与到孩子游戏的环节中。孩子需要有人保护他、关心他、支持他、肯定他的价值观,需要成年人成为他们生活停泊的港湾,对他们不离不弃。他们也需要在家庭和学校学习到具体的社交和情绪管理技能。所以请父母们参与孩子们的游戏,你会发现玩了一会儿的孩子总是不时地扑到你的怀里,来寻找依靠和安慰,而那个时刻,做父母的也有着特别的欣慰和愉悦感。
正确地对待孩子们的游戏,为孩子选择正确的游戏,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参与游戏,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成长,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发掘孩子的游戏细胞,使他们的自由地联想,把孩子培育成真正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人才。
用“如果”来造句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对你说,长大后他要建造出一座十分坚固的宫殿给你来住,在里面不用担心强烈的地震,也不用担心饮食,因为有专门的生产通道,也有专门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同时等到技术足够强大了,他要让每个人都住上这样的房子。当听到孩子此番话的时候,你会作何感想?是训斥孩子的无知,异想天开,还是赞赏孩子的远识,雄才大略?对于孩子的想象,你应该感到欣慰、满足、愉悦与感动,孩子如此纯真的想象,也是孩子心灵深处对生活的真实领悟与感受,那么,父母的赞赏与肯定是让孩子倍受鼓舞的。
而对孩子来说,幻想与想象更是一种精神享受,而且孩子有丰富的心灵感受,他们对自己的想象是非常认真的、非常郑重的,这更是孩子难得的宝贵之处。所以父母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并设法鼓励他们尽情地去发挥想象,鼓励他们为未来的梦想去努力。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但对孩子自己的“梦想”却不屑一顾。父母们没有意识到,其实孩子自己的幻梦才是支撑着他们努力奋斗的基石,也是孩子人生价值观的初步体现,无论他想做什么,只要不断开拓,不断拼搏,最终总会有所成就。孩子的有些梦想虽然在大人们的眼中,在现阶段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很多都并不是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父母的鼓励更是常常会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
有了梦想,人生才会充满希望,有了梦想,面对生活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和进取心,永不言弃,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所以,无论孩子的梦想多么不合父母的心意,都请尊重孩子的想法,因为有了梦想孩子才会有奋斗的目标,也才有成功的动力。
在孩子发挥想象力的领域里,大人们应当给孩子最大幅度的自由空间。同时大人们应该鼓励与激发孩子的想象,让他们善于用“如果”去造句。
1.捕捉孩子鲜活生动的思维。
孩子具有跳跃性的思维,这是他们思维的独特之处,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潜能,只是看大人们如何去把握与对待了。
一个孩子把一块本来完整的布用小剪刀剪成一条一条的,然后用彩笔给那些布条上色,看到妈妈,她欣喜地对说:“妈妈,我要做一条五彩缤纷的美丽彩带,挂在窗子上,让它随风飘摇!”这时候,妈妈该如何对待?很多家长也许会说:“你在这里搞什么鬼呀?一条好好的抹布被你弄得没用了,都丢到垃圾桶里去,别在这里瞎搞了!”于是,孩子的创意思维戛然而止,她本来充满着各类遐想的创意,就被如此无情地扼杀了。
孩子是有着鲜活生动的思维特色的,假若家长问孩子:“如果你可以七十二变会怎样?”孩子一定会展开幻想的翅膀,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给出各种各样大人们意想不到的答案。
父母应当善于去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而不是不假思索地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待孩子做的事,盲目地给予否定。
2.给孩子的想象力插上自由的翅膀。
孩子往往很善于进行想象,但大人们却不见得会为孩子去指引,现在在学校的教学之中,老师为避免教育的复杂化,也很少会去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时孩子的想象却被视为“钻牛角尖”了。
比如老师问:“小猫为什么要洗脸?”孩子会童趣十足地回答:“小猫用爪子洗脸是它没捉住老鼠害羞了。”这时,老师会煞有介事地否定:“不对,小猫之所以洗脸,是因为它的皮毛里有一种物质,经过太阳光的照射会变成维生素D,缺少维生素D,它就会整天无精打采,严重了还会得软骨病。猫经常舔毛就是为了补充身体里的维生素D。另外小猫洗脸也是为了除去胡子上的水珠和灰尘,因为胡子对猫来说就像雷达一样,要始终保持清洁,才能随时捕捉到信息,其次才是为了清除脸上的污垢。”诚然,老师的说法无可厚非,但是,孩子的想象力却完全被抑制了。更有甚者,自由发挥想象的孩子还成了被笑话和嘲弄的对象。
家长更应该给孩子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问孩子:“如果时光倒流,你会怎么做?”孩子必定会凭借别样的思维,给予大人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
很多例子反映着成人把孩子自由的想象力困在了坚实的堡垒里,孩子在现实里被调教得规规矩矩、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孩子轻灵活泼的想象力,就在传统教育观念的绳索捆绑下,失去了翱翔的自由,逐渐萎缩、退化,直至丧失。
3.童言无忌,让孩子畅所欲言。
当孩子说出一些不合现实甚至有些荒唐的言辞之时,千万不要斥责或笑话孩子,还可以趁机对孩子进行引导:“你为什么要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想,你该怎么样才可以实现这些想法呢?”让孩子自由地去扩展他的想象。孩子受到了鼓舞,一定会认真地将自己的想法以相对他来说比较完整的形式表达出来。孩子的思维是很奇特的,家长不妨也给孩子一些奇特的引导,比如说:“假如你是妈妈,妈妈是你,会怎样?”
童言无忌,童趣无价,孩子的奇思妙想有时候也能成为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创新。对孩子的教育要尊崇自然,顺乎天性,无论孩子想得多么离奇,多么荒诞,都不要轻易打击孩子的想象力。
让孩子善于去发挥想象,自由去发挥想象,正确引导与促进孩子的想象能力,让孩子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也充满着美丽的梦。
教孩子答案不止一种
五台山上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是小和尚的师傅,二人在寺庙中相依为伴。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出了一个问题:“一个爱清洁的人和一个不爱清洁的人一同去别人家串门,是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还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小和尚搔了搔头皮,迅速地答道:“当然是不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因为他身上脏得很。”老和尚看了看小和尚,不满意地捶了小和尚一下:“呆子,好好想想吧!”
这次,小和尚可知道正确答案了,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定是那个爱清洁的人先去洗澡。”老和尚问:“为什么?”小和尚胸有成竹地说:“那还不简单,爱清洁的人有爱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人有懒惰的习惯,只有爱清洁的人才有可能去洗澡。”说完,小和尚等待师傅的夸奖。
出乎意料的是,老和尚不但没有夸奖小和尚,还说小和尚没有悟性,除了罚站,还要考虑正确答案。想了大半天,小和尚迫不及待地回答:“两个都得去洗澡,爱清洁的有洗澡的习惯,不爱清洁的需要洗澡。”
师傅的脸色告诉他,又错了。小和尚只好怯生生地说出最后一个答案:“两个都不去洗澡,原因是爱清洁的人很干净,不需要洗澡,不爱清洁的人没有洗澡的习惯。”等他说完,老和尚和颜悦色地对小和尚说:“其实,你已经把四个答案都说出来了,但你每次都认准一个是正确的,你的答案是不全面的,因此,单单拿出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正确的答案。”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孩子去找寻更多的答案,而不是只认为一种说法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在教育上,如果让孩子形成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当他找到某一个答案后,往往就会止步不前,缺乏创造力。而且父母要相信任何人都是有创造力的,特别是孩子,他有无穷的好奇心,鼓励孩子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应多多探求新思路,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突破也不能放过,并使孩子由此努力发展下去,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常常都是不可预测或者抽象的,如果是对待数学中的某些问题,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那是对的。但生活与学习中大部分其他的事物都不同于数学,解决问题的办法通常都是多样化的。而且,由于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发展,往往原来行之有效的办法,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却不一定还能适用。很多看似已成定式的事物,只要用心去探索研究,也还有着不一样的变化,或许就在一念之间,人们就可以获得伟大的新发现。
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报》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哪条?很多人都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一个好朋友,即在罗马拥有你的一个好朋友,那么身处伦敦的你和罗马的距离就最近。获奖人说:“我没有单从地理的角度想问题,而是另辟蹊径。”
回想一下,其他答案错了吗?没有。它们与这个获奖答案同样正确。只不过一个是从地理角度,一个是从人性角度,因为这道题的潜在意思可以是这样的:可以理解为是对两个城市的见解或者是体验。那么,完全不必要局限于“距离”这个概念。同一个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正确答案。
如此看来,拘泥于“一个正确答案”是极没必要的。现实中往往面临这样的情况: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最终结果或许都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连大师毕加索的画得到的评价都褒贬不一,我们又何必只在一个答案上找出路呢?而在生活中,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人实际上常常是迷信权威。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也常常基于权威的专家们的观点,但权威未必就正确。就拿毕加索的画来说,印象派权威说它是稀世之作,唯美派权威说是垃圾,这些都是专家们的想法,可他们即便是专家,意见也不一样。说他们错误也有理,说他们正确也对,可以说,他们都是正确的,也都是不完美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正确答案真的不止一个。由此看来,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是不同的。请记住,事物的正确答案永远不只有一个。
父母应当给予孩子一定的启示与教育,让孩子善于去寻找不同的答案,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事物的规律性与发展性,为孩子的想象力提供一个自由拓展的平台。
旅游——让孩子的视野开阔
旅游的定义很有意思: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
当中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关系”和“现象”了,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令人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去探索,当下很多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禁锢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那便是在尝试着增加见闻、放松压力、拥抱自然。大人们需要这样的方式,其实孩子也同样应该拥有旅游的阅历。
旅游的过程与旅游目的同样重要,在旅游的过程中亦可探求旅游的乐趣,享受精神的回归,旅游就像一个个故事,将自身置于另一个遥远、陌生的情境中去,参与另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另一种让人感觉新奇的民俗,增长阅历与见识,这对人大有裨益。
在旅途的过程中,有新奇的感受,有神奇的发现,令人心旷神怡,离尘绝俗,超越人生,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创造一种新的状态,在平凡中得以升华,亦可塑造伟大的人生品格。
旅游并非有钱人的时尚,亦非只是游山玩水,更不仅仅是消遣与娱乐,而应当是一种学习,一种发现。旅游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锻炼的过程、陶冶的过程。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新事物,采掘各种各样的知识,可以提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独立能力。旅游对孩子的启蒙尤其可贵,不仅可以使孩子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还能陶冶性情,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和意识。集体旅游,更可以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品质和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有人说,旅游好是好,就是太累。在家百日好,出门一日难。他们实际上不懂得旅游的乐趣。其实,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能从所到之地得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阅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是成就人才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整天足不出户、孤陋寡闻不如去饱览名山大川、开阔眼界,有阅历的孩子更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旅游的意义如此重要,家长就应适当地带孩子增长见识。当然,带孩子旅游也要注意孩子的年龄段。一般来说,5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长途旅游,但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场,或去就近的动物园、海洋馆等地方,5岁以后,可以带他们长途旅游,这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帮助。
父母在带孩子旅游的过程中,通过各类的活动体验、拍照及与孩子的对话,让孩子舒发心理的感受,让孩子的性情、思维、见识有所增长,旅游是一个周期活动时间,也是让孩子视野开阔的重要渠道与体验,在这个活动中,父母应该竭力让孩子充分地达到旅游与教育的同步意义。
不过,在带孩子外出的旅途中,应当注重一些问题。
首先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各地的温差比较大,应当给孩子备用足够的衣物。其次因为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如大人,对外地一时难以适应,有时候极易患病,所以感冒类药品、止泻药、消毒棉球、创可贴等是必须要带的。再次对饮食的安全一定要注意,最重要的对孩子旅途的安全一定要放在首位,让孩子始终保持在家长的视线安全范围之内。
在各种保障的前提之下,旅游也是锻炼孩子独立行动能力的一次考验,并从中培养出孩子独特的意志与思考力。比如在特定的场合里,可以适时地让孩子来设计一下旅游路线,让孩子参与其中,更能让孩子思考力充分地发挥,在行动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国内旅游的项目是非常多的,各地有一些什么样的名胜古迹,有着什么样让人难忘的风景区,带孩子多看看,并且要对孩子一一进行讲解,让孩子明白各种在课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增长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心理视野,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也可以适时适当地组织一些野外活动,让孩子参加,体验旅游带来的快乐。
孩子的记忆力是很强的,在旅游多年之后他们一定还可以回忆起旅游过程中的一些欢快片段,并对这些津津乐道。这是能长时间支持与激励孩子的精神财富,也是让孩子能愉快学习的精神保障,多带孩子进行有目的的旅游,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功课。
展览——让孩子的灵感飞扬
如果说旅游是让人放松与开阔视野的重要方式,那么参观展览就是让人学习与开拓认知的重要过程了,展览会有各种不同类型,如博览会、展览会、展览、展销会、博览展销会、看样定货会、展览交流会、交易会、贸易洽谈会、展示会、展评会、样品陈列、庙会、集市、墟、场等。有科技展览或是生态展览,画展或是植物生物展,还有科学知识展等。
展览也是人们把自己的智慧结晶以具体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外在形态。可想而知,参观展览对孩子的教益是重要的。
上学的孩子多半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即家与学校两头赶,除了读书,实物感知的东西接触得并不多,多带孩子去看展览正是上佳的选择。
科技产品展:即最新成果的科技产品,能让人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之感。例如在世博会中日本馆会拉提琴的机器人,它演奏出的美妙动人、悠扬婉转的音乐,不能不令人感慨科技的震撼力与神奇。这集视觉与听觉为一体的现代科技出现在孩子的视野之内,能让孩子受到更强烈和欢欣鼓舞的触动,对于孩子奇异的想象力的发挥无疑可以增添一丝光彩,产生让大人也想象不到的绚丽效果。
画展:人们在画作的艺术中既能陶冶情操,还能深受感染,感受其中深藏的无穷魅力。欣赏画作让人视野开阔,心灵纯净,唤起人们对艺术、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对于孩子更是一次难得的获益机会。父母在带自己的孩子看了此类作品之后,回家应对孩子进行一些针对性及有启发性的教育,让孩子谈谈参展的感想,也可以让孩子学着画一画,使孩子尽情去发挥这一方面的天赋和灵性。
植物展: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地衣及绿藻等我们熟悉的生物。种子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拟蕨类等植物中,据估计现存大约有 35万个物种。植物的世界以如此众多的物种为人们展示了神奇的一面。现实生活中,孩子所接触的植物不多,多带孩子去参观植物展,了解各种各样奇异的植物,能为孩子打开另一扇窗。在看一些植物展的同时,父母应当详细为孩子讲解植物的种类和特点,让孩子对植物有基本的认识,甚至更进一步的了解。
科普知识展: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一般都是跟孩子说一些与学习或者生活相关的事,对于一些科普知识,父母讲得少,而且即使讲了,也是形式化的理论,孩子就算听了,也往往理解不了,达不到深知的程度。而一些科普知识展,正可以弥补孩子这方面知识的缺陷。科普知识展一般都设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比如医疗知识展,一般都是在医院或者是防疫站这些特定的场所举办,所以可以边学习理论,边进行实践解说,对孩子加深理解很有帮助。很多家长工作繁忙,很少带孩子去参加此类的活动,但实际上,科普知识不仅是让孩子了解一些必要的课外知识,还能增进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使孩子对事物规律以及生活常识等方面也可以有进一步的认识。
文物历史展:古往今来,人们的智慧心血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走近文物,能让我们对古人的创造活动及高深的智慧感到惊叹,而走进历史,却能让人得益甚多,前人前赴后继、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就如黑夜中的火炬,生生不息,燃尽每一寸光与热。现在的年青一代,很多人对历史都很淡漠,不甚了解,也不那么主动去了解。那么,孩子还需要父母进行必要地引导与带领,让他们在历史中去回味,去获益,去受教,从而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品质,同时历史的触动也一定可以带给孩子很深的感悟。
走到敦煌莫高窟,人们可以感受到数千年中国文化带来的震撼,而如果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人们却能深刻感受到历史带来的教训,前人的艰苦奋斗、流血牺牲,一切都可以开启孩子对世界的另一番认识与觉悟。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类的展览,对孩子的帮助都是很大的,父母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参观各类的展览,能将孩子引入另一种平常意想不到的情境中去,对孩子的思维延伸起着不一般的促动作用。
……
第一章 活学活用比死记硬背更牢靠
我们诵读那些诗词名句,并不是为了背而背,而是为了在写作或谈吐中有自己的运用;我们记住一些公式,也不是为了能够把它们默写出来,而是为了在实际演算中进行应用……或许,死记硬背可以让孩子在某一次考试中获得第一名,但活学活用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抓住学习的规律,灵活运用知识。这才是牢靠而持久的第一名的“实力”,不是吗?
◎ 活学活用PK死记硬背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温故是为了知新
◎ 爱老师,更爱真理
◎ 大胆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能力
◎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 学习不能囫囵吞枣
◎ 在循序渐进中让孩子进阶
◎ 帮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
◎ 让孩子在运用中贯通知识
第二章 自主学习比被动学习效率高
如今,很多孩子是在大人的看管之下生活和学习,家长们带着爱和期待去要求甚至逼迫孩子学习。孩子们越来越厚重的书包装载的不是书本,而是压力,他们的空余时间被填得越来越满,没了自由的呼吸。还有父母在孩子的身后不停地念叨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却不知,这样的爱和竞争的压力快要让孩子窒息。
这样的“催促”让孩子痛苦,也让父母们辛苦,即便在考试中取得一些好成绩也欠缺真正的能力,潜藏着隐患。自主学习,才会有更高的效率,从现在起,让孩子由被动变主动,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岂不事半功倍?
◎ 自主学习PK被动学习
◎ 教孩子订学习目标
◎ 放手让孩子自主管理时间
◎ 遇到问题,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 阅读的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吃饭不偏食,学习不偏科
◎ 独立思考比人云亦云可贵
◎ 让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负责
◎ 让孩子越学越快乐
第三章 开放想象比固定答案更精彩
有一届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写惯了命题作文的孩子看到了这样具有开放性的题目竟然感到很茫然。这本是一个任思想飞舞、任想象力驰骋的题目,却为何让平时成绩优秀的孩子也犯难?
能够掌握固定的答案和标准固然是一种能力,但想象却具有超越的力量,让人创造奇迹。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很久以前的某天晚上,一个小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到月球上去!”妈妈欣然地鼓励道:“好的,不过要记得回来。”这个小男孩就是登月的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他回地球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回来啦!”
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其实,有梦想,有想象,每个小孩子都了不起!
◎ 开放想象PK固定答案
◎ 学会玩联想的游戏
◎ 用“如果”来造句
◎ 教孩子答案不止一种
◎ 旅游--让孩子的视野开阔
◎ 展览--让孩子的灵感飞扬
◎ 给孩子发呆的时间
◎ 呵护孩子的童心
◎ 不要惊扰孩子的“白日梦”
第四章 身体力行比理论知识有实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增长见识、积累能力的重要途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并不能“苦读”出真正的本领,学习不一定要24小时捧着书本,身体力行,理论知识才能被激活。
教孩子动手做实验,教孩子在生活中长经验,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这是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应有的态度。当孩子能够用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去动手帮助别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他们的才能自然会展现出来。
◎ 身体力行PK理论说教
◎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 学会与人合作,达到1+1大于2
◎ 动手助人,其乐无穷
◎ 家长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
◎ 家长选派家务活有技巧
◎ 试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 别阻碍孩子探索未来世界
◎ 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 创新变通比墨守成规更高超
守规矩、懂规则的孩子总是让人喜爱,但孩子那些古灵精怪的想法或许正透露出他们的灵性;一味地墨守成规就是停步不前,而具有创新的勇气和想法能够让孩子获得无与伦比的魅力。
让孩子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用开阔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样的能力越强,孩子的创造性越大,未来越能超出平凡,具有卓越表现。
◎ 创新变通PK墨守成规
◎ 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
◎ 反弹琵琶也动听
◎ 让孩子自己去规划未来
◎ 让孩子学会“标新立异”
◎ 让孩子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 孩子的模仿也是创造力
◎ 用艺术启迪孩子的智力
◎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开阔思维
◎ 教孩子多角度考虑问题
第六章 激发潜质比盲目培训效果好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家长就是这块璞玉的发现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家长用发现的眼光,必能找到孩子独特的闪光点。打造和锤炼这种闪光点对孩子的成长是不无裨益的。如何发现这种闪光点呢?家长可以从游戏中培养,可以从不同兴趣中激发,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效应”进行开掘,孩子的潜力一点点被激发,他的未来也会闪亮起来。
◎ 激发潜质PK盲目培训
◎ 集中精力,在优势之处掘井
◎ 短处也可以闪耀光芒
◎ 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才能
◎ 从小培养孩子做好“领头羊”
◎ 进行理财启蒙教育
◎ 适当地吃苦能激发孩子斗志
◎ 运用“感官协同效应”开掘孩子的潜能
◎ 根据不同兴趣激发孩子的潜质
第七章 百炼成钢比一时光环更可贵
现在的孩子都是掌上明珠,父母亲最疼爱的人,孩子的成长中充满了夸赞和宠爱,充满了阳光和雨露。他们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也是幸运的人,他们被种种光环围绕。
而当孩子成绩考得不如人意时,当孩子被负面情绪困扰时,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该如何去教育呢?是百般呵护、想尽办法去安抚?还是责怪孩子甚至批评、大骂他们?
百炼成钢,孩子心态的培养与父母对情绪的控制和管教方法息息相关,拥有坚韧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态是成才关键的因素。
◎ 百炼成钢PK一时光环
◎ 告诉孩子要勇于承认失败
◎ 培养孩子善于忍受“过程”
◎ 提高孩子的挫折“免疫力”
◎ 不让孩子被负面情绪纠缠
◎ 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 让孩子与自己去“比”
◎ 教孩子正确对待考试
◎ 维护孩子的“面子”
◎ 赞赏和鼓励孩子的进步
第八章 创造气氛比不停念叨更重要
因为期待孩子成材,很多家长便总是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在孩子身边唠叨,唠叨孩子要认真读书,唠叨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努力,唠叨……这样的唠叨过多,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成为孩子的“紧箍咒”,让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巴望赶紧逃离。
与其将时间花在不停地念叨上,不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身作则地做孩子模仿的榜样。如果你希望孩子多读书,那自己也要经常翻翻书,重视家庭的学习气氛,遇事多跟孩子商量商量,那效果自然就不同了。
◎ 创造氛围PK不停念叨
◎ 让家庭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 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 重视家庭中的学习气氛
◎ 遇事多跟孩子商量
◎ 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问题
◎ 唠叨是父母的一把“软刀子”
◎ 别拿自己的孩子同别的孩子作比较
◎ 千万不要用爱来控制孩子
◎ 宽严有度,做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