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教育领域出现的一条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观的脉络为打破上述社会现状提供了崭新的视点,这就是终身教育理念的确立。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学习没有时间、地点和对象的限制,因此,与之相对应的教育也不应该存在时间的限定、地点的约束和对象的制约,而应该是以一个人的生涯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并覆盖于整个人生的学习需求。基于终身发展论基础上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打破了学历社会的地基的同时,也必然地引发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和职责的重新审视。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个人生涯所有的学习需求,与此同时,社会教育无法也不可能单独承担起终身教育的完全职责。日本的学社合作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提出的。
1971年4月的社会教育审议会报告《关于应对社会构造急速发展的社会教育》和同年6月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关于今后综合扩充学校教育的基本策略》,首次在日本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这两个报告虽然立足点并不相同,一个是站在社会教育的立场,一个是站在学校教育的立场,但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青少年的教育并不仅仅由学校承担,必须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新认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机能和意义,并对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乃至家庭教育的关系提出了要求,强调要坚持各教育领域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发展。社会教育审议会的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由于我国对学校教育寄予了过高的期待,而导致对家庭和社会所具有的教育责任认识不够充分、忽略了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结果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方在各自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的同时保持协调共同实施教育活动是极其重要的”。而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在反省了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我们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必须把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各种场合、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在内的所有影响到人性发展的因素全都考虑进去”。指出“传统观念中习惯于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领域,甚至于把其区分标准误解为是按照年龄的顺序。自然的,对于各个教育领域在人的成长发展中的互为补缺的性格和职能的理解仍尚薄弱”。因此,需要从终身教育的立场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