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具有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的先天性行为倾向。情感体验本身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构成其行为的直接动因,并出现相应的情感充予现象。所谓“情感充予”,指的是特定刺激物与情感活动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条件性联系。它具体表现为该刺激物被情绪化地定性,以致其再现时可以引发相应的情感活动及其反馈结果。
比如,在口语交际及其学习的过程中,儿童成功或失败的经历经常导致成就感或挫败感等情感体验。如果这一类似的学习过程再一次重复或循环,那么其口语交际学习内容就被充予了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情感。而事实上,由于交际的对象性、情境性、功利性等特点,儿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紧张、羞涩、焦虑、挫败等多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有等级评分的环境里。即使是平时交际能力较强的同学,也难免由于环境、气氛因素而体验到挫败感。而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更是因为焦虑感而金口难开。此时,如果处理不当则很容易固化成消极的情感充予。
因此,教师应重视兴趣、情感的激活,帮助儿童更多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注重提高儿童心理安全度,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口语交际的自信心,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和表现欲。有一段时间,玩溜溜球在小学生中蔚然成风,有的孩子甚至上课都会忍不住偷偷玩一会儿。我们课题组的王芳老师便以此为契机,执教了一堂题为“溜溜球玩出的名堂”的实验课:王老师兴致勃勃地拿着溜溜球走进教室,虚心地向学生请教玩法。这一下,孩子们纷纷骄傲地展示自己玩溜溜球的过人才能,并争先恐后地给老师“传经送宝”……结果,通过老师巧妙的教学诱导,二年级的孩子,居然能把溜溜球的玩法及趣事说得完整、生动而精彩。这一堂课的巧妙之处就在于王老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儿童将游戏过程中那种陶然忘怀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堂中来。同时,老师扮演成“笨拙”的学习者和虚心的请教者的角色,这也使儿童获得了心理上的某种优越感,轻松地克服了与教师权威交际的身份焦虑。孩子们在教老师玩溜溜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激励儿童在以后的口语交际中不断地获得成功并固化为成就感和超越感,最终得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