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儿童品德发展理论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品德的结构比较复杂。在品德的构成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虽然持有不同的观点(二因素说、三因素说、四因素说、五因素说等),但是品德结构所包含的基本心理成分是一致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统一体。其中,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道德的概念、命题等;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表现出高尚的品德。这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道德认识是基础、依据;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两个重要的内在条件和力量,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外在表现,不仅如此,道德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各种心理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同样,品德发展也是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不同学科和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试图揭示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品德发展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含义。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衰老的发展过程中品德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品德的年龄阶段特征、品德发展的机制等问题。教育学则侧重于说明如何根据和利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结论对个体进行道德教育,促进个体品德不断从简单向复杂、从量变向质变、从旧质向新质的转化。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环境因素,还有学校的教育因素。个体的品德是内外因素和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及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社会舆论和教育等的影响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群体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