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目的观中的“城邦人”形象
古希腊“三贤”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城邦人”。苏格拉底是最早关注人的教育的哲学家之一。他认为,知识即美德,年轻人通过教育获得了知识和智慧,他就具有美德了,而只有年轻人具有了美德,希腊城邦才不会衰落,它才会保持繁荣以及长治久安。所以说,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观是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美德的“城邦人”①。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认为,对于不同的人群要进行不同的教育,以养成不同的品质。对于劳动者要培养成其节制的品性,使其从事生产,供养他人;对于军人要培养其勇敢的品性,使其从事战争,保家卫国;对于哲学家要培养其智慧的品性,使其成为统治者来管理好国家。培养劳动者、军人和哲学家各安其位、各尽其责,那就是正义,这样的国家就是一个国泰民安的“理想国”了。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和政治密切结合起来。他认为,教育事业是公共的,应由法律规定,教育应是国家的事务,并由国家进行组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和统治者的德性,使公民认识到,任何公民都不属于他自己,他们都是属于城邦。②
在近现代,这种“城邦人”从地域性演化到民族性。俄国的乌申斯基提出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目的观。他认为,教育就是要把儿童培养成具有民族性的人。他强调要实施公共教育,并且用祖国语言进行教学,使人身上的民族性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促进整个民族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民族感情,积聚民族力量。③在现代,“城邦人”则进一步演化成“国民”。德国的凯兴斯泰纳强调国民教育。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为了在国际上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培养自己忠实有为的国民,教育要为培养有用的国民服务,要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在政治、经济、道德方面培养国民具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操。他所倡导的国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学生进行有关国民知识的教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