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走向“整体人”的教育:人学视野下现代教育路向之探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2779
  • 作      者:
    曾水兵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曾水兵,汉族,1975年出生,江西吉安人。200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在研博土后。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哲学、公民与道德教育。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和《教育文摘周报》转载。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奖”全国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践行信条“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展开
内容介绍
  人学观问题是深深根植于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影响到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根本问题,也是影响到教育理论建构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教育现代性危机之根源实质上是“人”的观念危机。面对现代教育中“人”的危机,重构“人”的具体性、完整性,构成了百年来西方教育哲学思想演进的一条主线。从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的人”,到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行动的人”,再到后现代主义“差异的人”,体现了摆脱被抽象化、工具化,追求人的完整性和具体性的努力尝试。《走向“整体人”的教育:人学视野下现代教育路向之探索》最后回到马克思主义人学“实践”基点,重建“人”的整体性观念,探索实践的“整体人”观念视野下教育特性与路向,试图在思想上为现代教育的变革提供一种理论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教育失去育人之真
  教育的本真是育人,是人之完善和提升之路,人之自我完善和自我创造的本质决定教育之本真。从“教育”的字义上来理解,“教”即“执仗授”而使作善。授指群体的文化遗产的传递。“育”,指趋向善。教育是使人在趋向完善中而向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愈来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麦当劳化的现代教育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真——育人之功能。
  第一,现代教育确定性的教育知识内容以及科学主义课程割裂了人之发展的均衡。现代教育科学主义倾向的课程体系,忽视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的人文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编著的丛书之一《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有明天》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把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加以分隔,这是人类互相疏远、轻视和支离破碎的一种现象。”现实完整的人性世界应该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缄默的存在和言说的存在的统一才是完整的人的存在方式,正如赫舍尔(A.J.Heschel)所认为的:“人的存在的力量和奥秘既存在于人为自己创造的各种表达形式中,也存在于未说出和未宣布的事物中,存在于沉默不语和不可言喻之中,存在于无法表达的意识活动中。”但是现代教育的逐利性、机械性和低俗性,使得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不可避免地只重视言说的可表达的存在,却把属于人的精神和意义层面的缄默存在排斥在教育之外,“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人”的观念  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逻辑起点
一、认识人是教育实践的前提与基础
二、认识人是教育理论建构的基点
三、“人”的观念与教育
四、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的现代性之觞与“人”的观念危机
一、教育之觞:面对桀骜难驯的现代性“猛兽”
二、教育现代性危机的后果:教育价值的断裂
三、教育现代性危机的根源:人的“观念”危机

第三章 单向度“理性人”及其走向“整体人”的批判拯救
一、“理性人”观念及其教育思想的历史回溯与反思
二、“理性人”观念在现代教育中的表现
三、趋向”整体人“观念的尝试:对现代教育中”理性人观念批判与拯救

第四章 批判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视阈下“整体人”观念
一、人学范式与人的本性
二、从本体论人学范式到实践论人学范式
三、实践论视阈下“整体人”观念及其存在形态

第五章 “整体人”观念视野下的教育内涵与价值
一、关于教育为何的前提之问
二、促进人的内在整体性发展的交往实践活动

第六章 “整体人”观念视野下教育的另一种特性
一、人的非确定性与教育的尝试性
二、人的复杂性与教育的开放性
三、人的关系性、差异性与教育的情境性
四、人的生成性与教育的创造性
五、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第七章 “整体人”观念视野下的教育实践立场
一、教育的“生命”立场
二、教育的“生活”立场
三、教育的“对话”立场
四、教育的“终身化”立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