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礼研究入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84160
  • 作      者:
    彭林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彭林,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等,点校《仪礼注疏》、《周礼注疏》、《礼经释例》、《观堂集林》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馀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不同体系的文化,有各自的脉络,所以彼此需要对话与交流。这里的前提是,我们必须透彻地了解中国文化,并能寻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然后我们才有资格与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
    中国文化绵延五千年,体系庞大,内涵湛深,它的核心是什么?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把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或称礼乐),他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①近代以来,儒学与礼不断被妖魔化,以致不少人不知礼为何物,以为礼无非就是三跪九叩之类。甚至有些学者也感到无法接受钱先生的说法。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在手掌中,所以要略为狭窄,此即“牢中旁寸”。最后把握手两端的带,钩绕中指,缚住握手,回结于罕(手腕)。
    尽管郝敬没有见过战国墓葬,但他“握手如筩,韬尸两手,……两手交贯于牢”之说,与战国墓所见“两手相交置于腹上”的葬法一致,所以陈公柔赞同郝敬之说。沈先生指出,陈先生并没有看懂郝敬的说法,郝氏的两手“交贯于牢”,是将左右手之决的带连结在掔(腕)上,而陈先生误认为握手是一根布带,用它把两手束缚在胸前。
    既然郝敬之说不可信,那么死者的两手当如何交叠?沈先生指出,经文“乃连掔”一语已经做了交代。“乃连掔”,就是在右手设决、左手设握之后,再把左手设握结于掔后的带,与设决时夹持在虎口处的谍之横带互连结于掔,即“印堂横带结于左掔,握带结于右掔”,于是两掔连结在一起,成两手交叠之状。
    沈先生的这一考定,向我们昭示了一种研究范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教益。
    首先,礼学研究要与考古发现紧密结合。在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做一名经学家,坐拥书城足矣。晚近以后,情势丕变,随着田野考古的勃兴,无数的古代遗址与遗物得以面世,大大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如果依然在书斋中孤芳自赏,不接触考古学,有了解最新的发掘成果,就注定做不了最前沿的研究,礼学研究尤其如此。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三礼研究的历史
一、先秦:从礼制到礼学
二、两汉:三礼之学的成熟
三、魏晋南北朝:郑王之争
四、隋唐:《三礼义疏》问世
五、宋元明:礼学积衰
六、清:礼学极盛
七、近现代:礼学的复兴与转型

第二章 三礼研究的方法
一、由“小学”切入
二、从礼学思想切入
三、名物考订
四、与考古学结合
五、会通群经
六、礼学史的研究

第三章 三礼研究的范例
一、凌廷堪的《礼经释例》
二、王国维的彝器名物研究
三、钱穆的《周官著作时代考》
四、沈文倬关于《仪礼-士丧礼》握手之制的考证

第四章 三礼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一、礼学缘何不振
二、需要着力的问题
附录三礼研究论著要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