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代,人们并没有这样去认识当时代的学术。《庄子·天下》篇是迄今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先秦学术史著作,作者评论天下学术,先后讲到了墨翟、禽滑厘、宋妍、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等十多位学者,从行文中看,《天下》篇的作者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派意识,但却没有提出学派观念,没有使用道家、儒家、墨家一类概念,特别是没有把庄周和关尹、老聃分为一类,像后世那样作为一个统一的道家学派去看待。《荀子·非十二子》中分别批评了它嚣和魏牟、陈仲和史、墨翟和宋妍、慎到和田骈、惠施和邓析、子思和孟轲等六说十二位代表人物,对于六说的区分,显然有划分学派的倾向,但与后世所理解的先秦学派又截然不同。苟子把子思和孟轲排斥出孔子和子弓所代表的学派之外,更没有把孟轲看做和自己一样是同出于孔门的后学。《吕氏春秋·不二》篇评论天下学术,日:“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田)骈贵齐,阳生(杨朱)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兄良贵后。”这篇成书于战国晚期的文字,也没有明确的学派意识,也没有像后世那样把孙膑、王廖、儿良等都看做是兵家而归入一类,也没有把关尹、老聃、列子等都归人道家。《韩非子·显学》篇首次提出学派的划分:“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关于儒、墨两家的论述,其学派观念已很明确,各自描述出一个详细的系统。但这只是一个显学的格局,至于天下学术的整体面貌,作者并没有论及。事实证明,先秦时代人论学术,大多是因人设论,学派意识并不十分明确。他们并没有给后人指示出当时学术分野的大体图景。
西汉初期的《淮南子·要略》中,谈及先秦学术,分别论述了儒者之学、墨家之学、管子之学、刑名之学、商鞅之学和纵横之学,作者的本意在于探讨诸子学说的背景条件,而不是讨论他们的学术分野。所以,这本出自汉初的作品,仍然没有给后人划定一个先秦学术的基本图景。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先秦学术的学派体系,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这篇学术史论划分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先秦学术的基本框架,不仅六家之说明确,而且各家学说的要旨与短长,也都跃然纸上。所缺乏的,只是对各家代表人物的确定,以及所有先秦学人的归类排队。而这个任务是由后来的刘向、刘歆父子来完成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