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狂飙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5459
  • 作      者:
    田庄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田庄,1920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曾用名王宝镛、王保庸、王开时、尤加利,笔名慨诗。幼时曾读私塾。抗日战争时期曾组织狂飙剧团演出于豫、鄂、陕及四川等地。1940年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今中央戏剧学院前身),1945年参加新四军第五师。中原突围后,去邯郸入北方大学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岛市歌舞剧院任演员、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载入《当代戏剧家传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展开
内容介绍
    《狂飙集》记录了年逾九十的田庄老人的一生。书国通过故乡篇、狂飙篇、剧专篇、解放篇、缅怀篇、诗文篇几大部分,六十多篇长短不一的文章,记录了作者从垂髫小童到白发老者的九十年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在每一段旅途中遇到的人、事、物,其中不乏李广田、曹禺、严凤英、张君秋……等当时著名业内人物。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和哥哥都喜爱打乒乓球。那会儿的乒乓球现如今是看不到了。是带响的,球里面似乎是装了些沙子。球拍和现在也不一样,就是一片光板,上面还排列着几个小圆孔。球和拍均较普及,价钱都不是很贵,一般学童都能买得起。打球的地点就在我们家东屋里,算是我们家的客厅。把里面的一张方桌和一张圆桌排起来,就是球桌了。网子也简单,两端各放上半块砖,上面放一截竹竿。打起来好过瘾!规则记得是共打四个球为赢。双方打成三平。上小学时,学校里有这种设备,条件较此为好。有正式的球网,但球桌也不正规,是一大块案板做成。当时还没见过用横板的,绝大多数是直握拍。发球很随便,多种多样。技术方面,旋转球有了,也已分出上旋和下旋——所谓削球。还有抽球、大板扣杀、搓球。最有趣的是所谓“自来回”球(即是铲球):对方发一个急快球,你就将球铲过去,球刚刚过网,可它就又返回来了。球速很快,对方来不及再去接球。也不知道这是谁先发明的,我们就称它为“自来回”球。当时所谓“变线”球也有了,这种球给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多半得胜。放短球也已形成。遇见一个对方跑得快的,你可就要被对方扣死。也有了直线球,这种球很不易打,可打上多半会赢。到今日较难解决的直板反手球,在当时几乎没人问津。那时打球全是自发,体育老师是不指导乒乓球的,体育老师只和我们一起打篮球,我想那时的师范学校的体育系,是不设乒乓球这一科的。
    还有一些更简单的玩法,如拾子儿、弹杏核、翻绳、“我拍巴掌”等。拾子儿,多半是姐妹们玩,我们也参加。用几块较光滑的小石头,少者四五块,多者八九块,放在地上,往上抛一块,立马去地上捡一块,看谁捡得多。一般三两个人玩就可以。弹杏核,谁家不吃杏呢,把杏核洗净、晾干,有十几枚即可。两三个人坐下来弹杏核,我们家乡“核”不读“核”而读“胡”。
    ……
展开
目录
序一 舞台上下九十年——读田庄《狂飙集》有感伊洛
序二 九十自序
故乡篇
柳园
青龙桥
济南小吃种种
儿时的娱乐
民众教育馆的“化装讲演”
王泊生先生的实验剧院
关于我的姓名
妈妈
爸爸
我的爷和娘
我的两个舅舅
李大爷
大伙计
我记忆中的卢芳

“孤灯挑尽未成眠
老伴

狂飙篇
狂飙剧团二千五百里公演记略
狂飙剧团演出日记
狂飙剧团25人名单
狂飙剧团演出剧目
走上戏剧之路
剧专篇
我们的校长余上沅
“神童”吴祖光老师
我的启蒙老师阎哲吾先生
万家宝老师你
焦博士
一场空前绝后的演出
凭物看戏
解放篇
到中原去
中原突围
在北方大学
在人民文工团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成立以及歌剧院的诞生
关于表、导演

缅怀篇
我们的“金嗓子”
我的第一位语文老师
老舍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指挥家李德伦
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
凤子大姐
我的师友罗念生先生
悼念六十八年的老同学
哭郁枫二姐
永远逝去的“影子”
悼念山尊同志
怀念李广田老师
最后一次握手
只有一面之缘的三位先生
作曲家张定和老师
于是之二三事

诗文篇
卖樱桃的老妇
剧专,我敬爱着你
我的小史
江安之冬
泸州纪行
街头速写二则
拉纤人
工作的笑
冬日的太阳
写在五月
我挂国旗
“引颈而望”
附录 下部队体验生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