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哥哥都喜爱打乒乓球。那会儿的乒乓球现如今是看不到了。是带响的,球里面似乎是装了些沙子。球拍和现在也不一样,就是一片光板,上面还排列着几个小圆孔。球和拍均较普及,价钱都不是很贵,一般学童都能买得起。打球的地点就在我们家东屋里,算是我们家的客厅。把里面的一张方桌和一张圆桌排起来,就是球桌了。网子也简单,两端各放上半块砖,上面放一截竹竿。打起来好过瘾!规则记得是共打四个球为赢。双方打成三平。上小学时,学校里有这种设备,条件较此为好。有正式的球网,但球桌也不正规,是一大块案板做成。当时还没见过用横板的,绝大多数是直握拍。发球很随便,多种多样。技术方面,旋转球有了,也已分出上旋和下旋——所谓削球。还有抽球、大板扣杀、搓球。最有趣的是所谓“自来回”球(即是铲球):对方发一个急快球,你就将球铲过去,球刚刚过网,可它就又返回来了。球速很快,对方来不及再去接球。也不知道这是谁先发明的,我们就称它为“自来回”球。当时所谓“变线”球也有了,这种球给对方一个出其不意,多半得胜。放短球也已形成。遇见一个对方跑得快的,你可就要被对方扣死。也有了直线球,这种球很不易打,可打上多半会赢。到今日较难解决的直板反手球,在当时几乎没人问津。那时打球全是自发,体育老师是不指导乒乓球的,体育老师只和我们一起打篮球,我想那时的师范学校的体育系,是不设乒乓球这一科的。
还有一些更简单的玩法,如拾子儿、弹杏核、翻绳、“我拍巴掌”等。拾子儿,多半是姐妹们玩,我们也参加。用几块较光滑的小石头,少者四五块,多者八九块,放在地上,往上抛一块,立马去地上捡一块,看谁捡得多。一般三两个人玩就可以。弹杏核,谁家不吃杏呢,把杏核洗净、晾干,有十几枚即可。两三个人坐下来弹杏核,我们家乡“核”不读“核”而读“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