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意料之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3824
  • 作      者:
    (瑞典)马格努斯·林奎斯特(Magnus Lindkvist)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意料之外》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看起来再平庸不过的日常生活,其中都包涵着无数个意外。只不过人们通常对这类意外视而不见,以致于白白错过利用意外的好时机,任由其发展到令人揪心的地步。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去发现并深究这些意外,既可以避免意外带来的损失,也能够利用意外创造巨大价值。
    《意料之外》的作者,著名趋势研究专家马格努斯·林奎斯特,将挑战人们思考未知和想象未来的模式,带领我们走出短视,学会准确判断和预测,为一切不确定性做好变革的准备。这需要越快越好,否则当变革的迫切需要最终到来时,当你从后视镜看到追逐者越来越逼近你时,就为时已晚,你已经没有更快的档位来加速了。
    读《意料之外》可以让每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未知时,都能在作者的指引下,渐次进入这三个境界:心平气和,不再为意外而忧心忡忡 → 喜欢上意外,享受意外,与意外和平相处 → 利用意外来改变一切,创造奇迹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格努斯·林奎斯特,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商业经济学硕士。世界知名的趋势研究专家、未来学家、作家。曾获2009年瑞典年度商业演说家称号。于2008年创办了欧洲第一个关于趋势研究与未来研究的学术课程。
    马格努斯所坚持的观念,被他自己称作“知识针刺疗法”。他说:“我使用小的针灸针预防懒散,促使血液流入大脑。”他的针即是由像记者一样不懈的好奇心,如经济学家般坚实的知识,以及如摇滚明星欲催眠观众的强烈愿望组成。这使他成为世界上关于未来和趋势思考最受欢迎的代言人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我们每个人、每个公司、包括整个社会都在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意外。有些意外无伤大雅,有些意外可怕至极。我们是否有能力精准地判断前方会发生什么?是否有能力去掌控它,扭转它的走向,从而操纵意外的结局?
    《意料之外:如何将意外变成惊喜》挑战了塔勒布《黑天鹅》中的理念,带给了我们观察、面对意外的全新视角。《意料之外》告诉我们: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你所以为平常雷同的每个日常生活,其中都包涵着无数个意外,只不过人们对这些意外视而不见。如果我们能够去发现这些意外,就既能避免意外会带来的损失,也能够敏锐地利用意外创造巨大价值。本书对意外的态度是相当积极的,作者劝说我们不要憎恨意外,而要更关注意外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意外能为我们创造什么。由于这种积极,作者的叙述显得更加理性、宏观、心平气和,不会让人陷入类似书籍经常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感、紧迫感之中,而是让人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
    对于公司:
    意外很可能成为绝佳的生意伙伴
    意外能带来产品创新的奇迹
    意外能打破被老旧经验冻结的公司模式
    意外能突破屏蔽新思想的僵化系统
    意外的干预为公司带来全方位革新
    意外能让大公司摆脱所谓“精确的诅咒”
    意外能帮助公司打造应对任何不测的文化
    ……
    对于个人:
    意外能够大力开发我们的头脑
    意外能为人类带来持续不断的惊喜
    意外会催生“惊喜经济”(比如苹果公司的成功)
    意外能给人带来惊人创造力
    意外能够预防老年痴呆让人保持振奋
    ……
    对于社会
    意外能够催生强大的复原力
    ……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为什么憎恨意外?
    当然,意外和不确定给人们带来的不只是快乐。要真是那样的话,人们尽可以为了追求惊险而随心所欲地撞车、离婚,何乐而不为呢?意外除了带给人快乐,更会造成压力、打击和创伤。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意外事故、战争期间的身体创伤和遭遇等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常见诱因。突如其来的压力的确令人困扰。科学家们发现,自然分娩的孩子在离开母亲的子宫接触外部世界之前,要经历一段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而以剖腹产方式出生的孩子则是突然暴露于外部世界。由于突如其来的外部压力,剖腹产出生的孩子体内基因会发生变化。这导致其中一些人更易于患哮喘、糖尿病等免疫系统疾病,甚至可能导致其日后患上癌症。
    人在成年后,来自外部的强烈压力似乎也能令基因发生重组。一项对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幸存者的调查发现,虽然一些被调查者自称没有创伤感,但他们的脑部还是发生了些许改变。当人在经历特别强烈的感情创伤时,脑部就会像关闭了电源一样,无法再形成新的记忆。因此,许多灾难幸存者的事后描述往往是不准确、不可靠的。
    意外事件的一个共同点是,人们无法控制它,因而憎恨由此而产生的无助感。有研究发现,养老院里那些被告知需要自力更生,并被分派照管花草的老人相对来说更乐观、更长寿。反之,那些由医护人员照看,而且不需要养花养草的病人,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在这个例子中,控制、掌管成为人活在世上的理由之一。老年人会因为失去控制权而感到末日将近。这种控制感还会影响一般人对危险以及冒险的看法。有研究发现,人们对可以控制的局面往往会表现出过分的自信(比如,“我不会因为车祸而死”、“这肺癌打不倒我”、“我不会死在自己家里”),虽然实际上这些威胁的发生概率比致命事故要高得多。真正让人恐惧的是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那些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可怕事件,例如飞机失事、恐怖袭击,或者像发生在瑞典那样匪夷所思的事故——巨大的冰柱倒下来砸死人。
    对离奇的狂热追求
    如果在外星球给人类做个广告,这句评价真是太恰当不过了:“他们是循规蹈矩的生物,厌恶大多数意料之外的事物。”虽然许多人认为自己酷爱冒险,喜欢尝试各种新奇的事物,但在内心深处人人都有一个内置“过滤器”,它提醒人们不要离经叛道,不要做离谱的事。它就是前扣带脑皮质,俗称“第六感”。它通常涉及错误、矛盾,当人们看到、听到或者遭遇一些不太对劲,或者不该发生的事情时,它就会被激发出来。它就像免疫系统一样,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让人在遭遇威胁时保持一丝清醒理智。假如有人看见雨点冲着天上飞,“第六感”马上就会被激发起来,“这不正常”。然后,当事者就会擦擦眼睛查证一下,雨点是不是真的在往天上飞。这时就会发现,那只不过是个视觉假象而已,雨点根本不可能往天上飞,只是落在地上的雨点被反弹起来而已。
    从未遇到过的事情更容易成为意外,因为未曾经历,人们对它一无所知。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时,曾经有许多业余玩家拍摄下了当时的惊恐一幕。其中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许多人在大难临头时,只是呆呆地盯着扑面而来的海浪。看视频的人会忍不住大叫:“快逃命啊,还来得及!”可这些举动只是事后诸葛亮而已,因为他们事先已经知道那是海啸。事实上,视频中的很多游客从来没有听说过海啸,更不知道它有多么凶险。与此类似的是,在纽约世贸大厦遭遇恐怖袭击的当天,视频资料显示许多在场的人在看到大厦崩塌的那一刻,都在喃喃自语“天哪!天哪”。这些目击者事后接受采访时,最常说的是当时感觉“很不真实”,“就像在电影里一样”。
    这种陌生的感觉会让人感到恐惧,但它也有些许好处。
    令人激动的未知世界
    如果说人们和意外之间只有仇恨的话,那么过山车和惊喜聚会就有点说不通了。人们大多很享受游乐场里的高空蹦极和灯光骤亮时朋友们齐声祝福那一刻肾上腺素迸发的感觉。其中的奥秘自然也藏在大脑中。《神经学月刊》中曾经提及一个特别的实验。受试者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要求躺下,每个人的头部连接着一台核磁共振图像扫描仪。实验人员将果汁或者饮用水有规律地或随意地喷到受试者的嘴里。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提供了一个答案——人为什么喜欢惊喜。实验结果是,那些事先毫无准备地喝到果汁的人所获得的快乐,远比那些间歇性、有规律地喝到果汁的人强烈得多。喝到饮用水的人在这个实验中充当的是对照组。因为只有糖和果味才能激发脑部的快乐感和奖赏中枢。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相比预料之中的喜事,人们更喜欢意外惊喜。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那么多人痴迷于赌博,因为打扑克、玩二十一点、玩老虎机都能带来爆炸性的兴奋感。某本杂志上曾经刊登过一则很能说明问题的广告,它的广告词是:期待爱上了惊喜。
    意外催生的“惊喜经济”
    订婚戒指、生日蛋糕、几张恐怖电影的门票……意外的物质奖赏能给人带来惊喜。这是一种用任何货币都无法量化的愉悦感。于是有一些新兴的企业在“惊喜”二字上做起了文章。例如,一家德国衬衫制造商打出的口号是:“帮你摆脱选择的压力。”他们会根据顾客的价值观和个人气质送上一款神秘的衬衫。还有日本柏市的神秘咖啡屋,在这家店里,顾客享受不到自己点的饮品。每个顾客都在为下一位顾客埋单,自己则享用上一位顾客点的食物。苹果公司的业绩令人羡慕,美国《时代》杂志认为其成功的秘诀是“从来没有目标人群;从不探听人们需要什么;而是告诉顾客,他们将会拥有什么”。惊喜经济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选择给人的压力感有关。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的媒体权威人士都声称,未来的新闻消费将是量身定做型的,人们会忽略所有的广告。所有说这些话的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人们享受惊喜带来的刺激感、意外带来的快乐感。
    ……
展开
目录
自 序 周而复始
过去已经消逝。未来正迎面而来。
引 言 措手不及
我们确实遇“袭”了。袭击者不是古老的信仰、二氧化碳排放、原教旨主义、超级恐怖主义或是严重的金融危机,而是形形色色的“意外”。
地狱十年
世界性的大紊乱
我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
意外的五个维度
意外来袭的夜晚
第一章 期望是“0”,现实却是“1”:什么是意外?
当现实与理想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时,现实本身就成了“意外”。
处处隐藏着意外的一天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关注
罕见事件的力量
臆想中的“生命线”
生命脱轨之后
S形的变化轨迹
不可预知的各个因素
意外真的很可怕吗?
第二章 头脑受惊之后:意外如何冲击大脑和心灵?
人们在遇到意外时,其实会产生一种非常过瘾的感觉。意外对大脑的作用就像运动之于人体,它是一种心灵体操。也许某一天它会被用来作为老年痴呆的预防性治疗,抑或让江郎才尽的作家重新振作。
让人过瘾的惊奇感
我们为什么憎恨意外?
人类表面的清醒
对离奇的狂热追求
意外开启头脑
令人激动的未知世界
意外催生的“惊喜经济”
意外带来的创造力
意外让人青春永驻
心灵的体操
第三章 当公司遭遇急流:公司是选择在意外中繁荣抑或衰败?
麻烦不是由你做了什么不寻常的事情而引发的,麻烦是在循规蹈矩的过程中出现的。
对于公司来说,真正面临的挑战是:迅速地辨认机会、利用机会,让意外成为真正的生意伙伴,而不是当意外来袭时一心只想着将它拒之门外。
让意外成为生意伙伴
火花
突如其来的商机
神秘的消费者
偶然的创新奇迹
被经验冻结的公司模式
屏蔽新思想的可怕系统
意外带来的契机
摆脱“精确的诅咒”
足以适应不确定性的文化
公司不再僵硬
第四章 番茄酱效应:社会是如何与意外对抗?
一开始毫无征兆,然后是稍有苗头,接着全面爆发,这就是典型的番茄酱效应。比如中国的神奇崛起、脸谱网和推特网的快速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冰岛火山灰导致欧洲各国关闭领空等。
为什么会出现番茄酱效应,为什么到了21世纪它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我该做什么?
什么是番茄酱效应?
全球化,变化中的变化
未来是条指数曲线
达尔文的危险思想
社会的免疫系统
困境中的安全气囊
意外激发的复原力
关于灾难的倒置法
第五章 别有用心的预谋:利用意外事件的人
纵观历史,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尤其是使用各种统计数据来吹捧或诽谤自己生活的时代。如果说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凶险”,是因为背后有许多因素导致它看上去很“凶险”。
被利用的恐惧心理
兜售怀疑的商人
世界真的如此凶险吗?
预言家们的阴谋
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
领导者的错觉
学习与意外共存
拒绝阴谋
结 论 一个光明的未来:适应并享受这个遍布意外的世界
一个完全确定的未来,很有可能让人陷入慢性的绝望之中。惊奇带来的愉悦感和神秘事物的魅力,是在未来得到欢乐的重要因素。
毫无惊喜的一天
成长的点金术
难以捉摸的未知时代
从恐惧中解放
后 记 重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