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此处“王氏”具体指向,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汤用彤②、唐长孺③、王葆珐诸先生④肯定王氏即王弼,而朱伯昆先生极力辨正王氏并非王弼,而很可能是王肃。⑤确定此处“王氏”,需要慎重,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众所周知,王弼之所以为魏晋玄学的鼻祖,就在于首先完整阐述并论证了“以无为本”的宇宙本体论,王弼认为“无”不是实体,而是无形无名的,它超乎人类经验之外,却又是包括天地在内的万事万物的总根源。汤用彤认为:“王弼书中天地二字用法有二。一就体言,如《老子》七十七章注‘与天地合其德’,天地则直为本体之别名,因此则太极直为天地矣。一就用言,则为实物,如《复卦》注日‘天地虽大,而寂然至无为本’。夫寂然至无之体并非一实物(非如元气),而其天地之用亦非离体而独立存在(非如汉人所谓之两仪)。如是则天地之与太极中间具体用之关系,即体即用,则天地即太极也。”⑥其实,在王弼看来,天地是有形之质体,而不是终极意义的本体,《乾·彖注》就直截了当指出“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形之用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其《老子》七十七章注云“与天地合其德”,这里的天地实际指的是一种品格,仍不属于本体范畴,所以王弼此章注又日“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与天地合其德”,出自《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如按汤用彤先生理解,《易·文言》中所云日月、四时、鬼神岂不皆是太极?又王弼《复·彖注》日“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非常明显指出“天地虽大”,但非万物之本,“寂然至无”,才是宇宙天地之本。当然,有时王弼谈到本体时,也涉及“天地”二字,但他是用“天地之心”而不是用“天地”来表达本体的,如《复·彖注》日“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也”,所谓“本”指本体“无”,此注后面具体阐释日“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矣。”显然,王弼把“寂然至无,是其本也”与“天地之心”等同起来,又如,《老子》三十八章王弼注云:“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王弼对“天地”与“天地之心”即本体“无”的区分是严格而明确的,是绝不会把作为本体的“无”坐实为有形的天地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