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1:晓征的精神
序2:你盛开,世人阅读
朱道平:以静寂的自然展现生命的律动
朱道平的山水作品,是点和线组成的视觉交响诗。传统国画中“线”的情致“点”的韵律,被朱道平运用到了极致,使“点与线”的结构更富于形式美感和表现力,更具有抽象的意趣和魅力。或奔放或强劲或柔韧或绵延的线条,或密或疏或浓或淡或繁复或简约的彩点与墨点,塑造出或奇峰险壑或层林尽染或浅滩湖泊或小桥流水的山水美境,是自然的生命律动,更有想象的诗意情致。
朱新建:雪夜闭门读禁书
很多年前在可画廊,我跟朱新建老师有过一次有趣的聊天,其中涉及一些阅读以及文学艺术中性描写的话题,整理后发在可一书店&可一画廊的自办刊物《可一》杂志上。这两年写了二十多个画家访谈,我关注画家的创作,更关注画家的生活经历、生存状态,朱新建老师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下臭棋,读破书,瞎写诗,乱画画,拼命抽香烟,死活不起床,快活得一塌糊涂。”这样生活状态下的朱新建是有趣的,也是有故事的。不过,因为身体原因,一直没能有机会对朱新建老师做一次正式的深入的访谈。前几日,在可一书店&可一画廊举办一个赏画活动,来宾都是银行重要的VIP客户,他们大多从事黄金和外汇投资,不了解绘画。面对画廊展示的作品,很多人竟特别关注朱新建的《仕女图》。这让我想起几年前跟朱新建老师的那次谈话。于是,翻出旧稿,重读。
张友宪:大道自然
有一天,张友宪把画室搬到大自然中去,他欣然感叹置身天地间,画室何其大。在大自然里张友宪体悟到上帝造物的神奇,从而获得持久的绘画激情与冲动。他从棵松树上看到丰富的切割空间的线条,通过一株沧桑的树干,读懂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在芭蕉枯荣的四季轮回里,感受着生命的茂盛与颓败。
朱建忠:以绝对追求无限
作为一种文化延续和传达的方式,朱建忠的绘画极力呈现的是东方气质、东方精神和东方智慧,他试图向后人提供一种思维的可能性原来中国画也可以这样画——可以画成这样的单个物象,这样的对称,这样的黑,以至这样的绝对。
孙晓云:书法就长在我身上
孙晓云认为自己是一个文化技能的传承者。写字,像一个遗传密码,储存在孙晓云的身体里,从3岁开始写字,至今五十余年笔耕不辍,孙晓云以“一本好书,一手好字”初步完成了她的使命;把书法作为技能,完整地继承、呈现并传承下去。
高云:一个有使命感的艺术家
十八岁,第一幅绘画作品发表;二十八岁,作品获得全国美展金奖,并跻身当代十大连环画家行列,在七届全国美展上人夺得四个奖项,成为在一届美展获得奖项最多的纪录保持者,为国家邮政局设计四套邮票并连续获奖:美术创怍之外,他依旧引人注目:江苏第一家动漫公司总经理,被誉为“中国出版界的一匹黑马”,出版社社长中的“法国绅士”,成为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组委会特邀中国出版界唯一的社,2004年在江苏省管理干部公推公选中一举胜出,成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并兼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期间,建成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成功举办了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艺术家、企业家、出版商、文化官员,高云以其特有的才智和勤勉,成功地将这些毫不相干的角色,融于身。高云的人生因丰富而精彩,却不因精彩而流连,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来自于他的勤奋、他的才情、他的智慧、他的修养,重要的是,来自于他对于艺术的使命感。
余晓星:画画让我不再想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画家余晓星走出国门定居美国。她的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迅速被美国的收藏家所接纳,并成为美国画廊的签约画家。旅居海外二十多年,绘画,对于身处异国的余晓星,是种精神陪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理上与母体文化的遥远距离,在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上,余晓星更加回归传统、亲近自然。在传统和自然里,余晓星保持了对母体文化的亲近与回归。
杨春华:我就是一枚闲章
吴思骏:为中国画贴上时尚标签
沈宁:绘画是我的一声叹息
“三月画会”纪事
后记:用心的晓征吴俊
画家简介
内容摘要
《钱晓征作品:画廊与画家(2)》里可以看到十位画家们的成长历程,从他们不为人知的少年时代,到艰辛的求学历程,到如今都已成为社会公认的著名画家,包括朱道平、朱新建、张友宪、朱建忠、孙晓云、高云、余晓星、杨春华、吴思骏、沈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