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彷徨歧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34353
  • 作      者:
    卢敦基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晚清名士李慈铭,在当时身名显赫,死后却渐不彰。处身于时代大变局中的古代知识分子,其人生选择的得失颇可值研究借鉴。《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围绕李慈铭的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贡献、诗文创作等方面,着重论述了李氏在诸方面的重要成就,也解剖了他在选择中的困局,并辟专章讨论了19世纪中期的乡村文学生活。
展开
内容介绍
    《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以李慈铭为专门研究对象,首先因为李慈铭是一位文史大家,在文化史上曾是一个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他是晚清旧诗坛上的代表人物,骈体文享有盛名,在学术上特别在史学上也有所作为,对乡邦文献尤为留心。论定他的成就与贡献,本是研究者的任务,何况晚清时期的研究确实较为薄弱,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其次,是李慈铭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篇幅浩瀚的日记,其间虽有矫饰虚隐之处,但毕竟是一部极好的史料,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来看更可以充分利用、深入探究。再次,李慈铭生前的声名显赫和死后影响的日渐式微,形成了一个可以让我们探寻的课题,由此可以窥出晚清传统知识分子在时局转捩和中西文化交战中的复杂姿态。
展开
精彩书摘
  但靠旁人接济,毕竟而此日正好举人同年赵铭来访,原来赵氏在李合肥幕府,此次随从入京,两人从此接上旧关系。四月十五日,李鸿章遣人送来十二金,然关系仍甚疏远。光绪八年(1882),阎敬铭任户部尚书,以清廉狷介著名的阎开始整顿部务。光绪九年(1883)初,李慈铭妻子到京,和他一起生活,此年八月,李慈铭与赵铭有书信往来。九月,署中通知上班,李慈铭循旧例请病假。不料七日以内,不准请假,次日无奈晨起人署,与同僚晤,下午谒见部长官。十月初二,署中通知,阎尚书定今月起每月接见一司,“凡十四司,皆一月两衙矣”。李慈铭从此每月必须去上两次班,他大为光火。是月十八日,他在署中大发牢骚,并扬言去部。原来此时李鸿章已让赵铭写信来聘他为天津书院主讲,李慈铭本不愿意离京,已写信推辞,但近来部务繁冗,他已有就任之意矣。十一月二十,他一天写就了两封书信,一致阎敬铭,一致赵铭。致阎书,抗议每月入署应卯及被点名,明言署内无公事可办,不必寻此虚文,且以气节相抗上官之威。自云:“自尽其忠,告之道,以酬一日之知。彼之德我仇我,所不计也。”此便是著名的《上阎丹初尚书书》。而致赵铭书则“言问津讲席事,余既决计去官,遂不能坚辞此席也”。
  上长官书的结果,是李慈铭始料未及的。二十五日,有同僚来言:那封与阎尚书的书信,“尚书阅之颇动,遂议罢接见之举。且以书示署中诸司。尚书固君子人也”。次月十四日,他收到天津的聘书、聘金,心思又活络了。不过,估计已不好改口,在光绪十年(1884)三月十二日致书翁同龢后,次日他上车就道,前往天津就讲席。而就在这一天,以恭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尽撤,代之以学养、水平远不如的醇王班底,慈禧独掌大权的格局于是铸成。
  高阳解说此事时专门提到李慈铭,“李慈铭为李鸿章聘往天津讲学,馆谷甚厚,自此而甘为仗马;但出都之日适当政变之时,此非巧合”。“为恐李慈铭在京捣乱,所以由醇王授意李鸿章,以甘辞厚币,聘往天津,既以远之,亦以塞口”。但新的军机班底,“自是舆论所不满;李慈铭如果在京,一定会发动清议攻击,这就是要将他'资遣,到天津的原因”。
  高阳此论,在没有发现明确的佐证前,似求之过深。我们从日记中看李慈铭的去职过程,颇为自然。如果如高阳所论,有将现代的办事效率移到过去之嫌。但从另一点说,如果李氏未往天津,有没有可能发动清流攻击新的军机班底呢?不能完全否定这个说法,至少精通晚清史事的高阳认为李慈铭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力。
  李鸿章的介入使得李慈铭的经济生活得到根本改善。他以前的经济来源,为印结局钱及养廉银,每月几十两不等,大多在二三十两之间,加上一部分卖文的润笔及他人所馈赠。如今主讲天津问津书院及三取书院,所得每季二百四五十两,加上聘金,年约千两。何况他向户部是请假,极少的养廉银没有了,但印结局钱如故,而由于社会地位提高了,赠金之人更多,数量更大,卖文所得也比以前增加。所以说,到光绪十年(1884)后,李慈铭的窘迫生计得以彻底改善。举一个例,光绪十三年(1887)四月,五十九岁的他决意再买妾,结果是出银一百八十两购得二十岁的王氏。该月他拿到夏季书院工资三百一十八两,跟以前买妾时举债、求助友朋,不可同日而语,尽管他的生涯由此而改变,至少每天不能优哉游哉,必得紧张地批阅课卷。他主讲的三取书院,学生为五十余人,问津书院为一百一十余人。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李慈铭生平事略
一  家世
二  早中秀才屡赴乡试(1830~1858)
三  北上捐赀沉浮都城(1859~1865)
四  探母守制考中举人(1865~1870)
五  重回京城高中进士(1871~1889)
六  终成御史寿终正寝(1890~1894)

第二章  李慈铭的学术观与学术成就
一  清代学术界汉宋对峙的真意
二  李慈铭学术观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
三  李慈铭的学术成就

第三章  李慈铭的诗学及诗作
一  李慈铭的诗学
二  李慈铭的诗作

第四章  李慈铭的古文批评及其创作实践
一  李慈铭的古文批评
二  李慈铭的古文创作

第五章  从李慈铭看中国19世纪江南士绅的日常文学生活
一  李慈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日常生活
二  李慈铭的日常文学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著作类
论文类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