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精神的流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513120
  • 作      者:
    丁东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丁东,1951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后供职于山西社会科学院,现居北京,主要从事当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研究。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午夜翻书》、《反思历史不宜迟》、《思想操练》、《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编有《顾准日记》、《顾准寻思录》、《遇罗克:遗作与回忆》、《背影书系》等书,主编过《口述历史》等。《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这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丁东的个人奋斗史,其间还回顾了《思痛录》、《顾准日记》、《老照片》等的出版始末。
展开
内容介绍
    《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从既非“红五类”又非“黑五类”的中学生,到“知青”、“机关干部”、“大学生”、“社科院编辑”、“学者”,丁东一次次在曲折中挑战自我、寻求突破。其经历足以说明:个人有时虽难以改变时局,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也是一部当代出版史。丁东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同时直接组织了《顾准日记》、《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的整理与付梓,间接促成了韦君宜《思痛录》,黄万里传《长河孤旅》,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等专著的出版,参与编辑《老照片》文丛,《大学人文读本》、《背影书系》等,均反响强烈,时人誉之为“没有出版社的出版家”。《精神的流浪:丁东自述》更是一部思想学术史。丁东深感“反思历史不宜迟”,积极“打捞思想学术界失踪者”,近年致力于民间思想整理和口述史学研究。为了能够更自由地思想游牧,丁东选择不要职称,提前退休,返回京城,以关怀社会为己任,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尽管已到耳顺之年,依然壮心未已,求索不止。
展开
精彩书摘
    八十多岁的外祖母差点被赶回原籍革命的风暴很快来得更猛烈了。宿舍院里一些人开始被赶出京城,遣送原籍。院里有一个从小在一起玩的朋友叫粟天延,天赋很高,知识面也很广。我不知道他父母是干什么的,只见他在爷爷家生活。他爷爷家挂着一张照片,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合影,里面有周恩来、朱德,也有他的爷爷粟丰。我不了解他爷爷的历史,只知道起义失败后几经波折,成了民主人士。但在1966年的夏天,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粟老先生被当作地主,遣送广西老家,很快就被折腾死了。从此我再也没有和粟天延见过面。那一阵,许多人家都在夜深入静的时候,销毁各种容易招来麻烦的东西。有一家从抽水马桶销毁东西,把全楼的下水道堵了,污秽都溢了出来。
    不久风暴就刮到我家。我祖父是城市贫民,成分没什么问题;但外公家比较富裕。外公去世很早,外婆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她是家庭妇女,所以多年无所谓成分可言,“文革”开始后,到处划成分。堂舅来信说,在我外祖母名下有二亩坟田。我父亲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一接到信,慌忙到同住一院的机关领导家里汇报,问是否要把外祖母赶回原籍。还好,那位领导的妻子心地善良,她从旁拦住:二亩田算什么地主?老太太都八十多岁了,赶回去不被红卫兵打死,路上也难保性命。外婆没走,也就没事。虽然虚惊一场,老人家后来还是活到90岁,得以善终。
    我母亲现在说起那位领导的妻子,直夸她真是好人。接着,有一天我从学校回家,正赶上一个中专学校的红卫兵来我们这片宿舍楼抄家,院里不知谁看我家不顺眼,唆使红卫兵闯进我家翻起来。家里人都慌了神。还好父亲所在机关负责人闻讯,赶来证明我家既不是当权派,也没有历史问题。红卫兵又把已经装了车要抄走的东西送回来。我父亲为了表示支持红卫兵革命,只好主动把一些有封资修嫌疑的东西让红卫兵拿走,其中有我姨的两件首饰。前些时她害怕抄家,特意把首饰存在我家里。这个姨是我家在北京唯一的亲戚,她和我母亲是姨表姐妹。20世纪50年代初,姨从上海调到中国外文书店工作,由我母亲做媒,后来和一个电气工程师结了婚。姨夫姓张,我小时候见过,没有别的印象,只记得他在家里装的吊灯很特别。后来,姨夫被抓走了,也不知道是劳改还是劳教。我姨原先一直守着,直到“文革”前,压力越来越大,只好和他离婚,一个人搬进了书店的单身宿舍。后来才知道,姨夫其实什么问题也没有,就是因为母亲是日本人,便受到无端怀疑,先抓起来,后找罪名,反革命够不上,就打成坏分子,一关就是多年。放出来之后,家也没了,最后死在福利院。我姨听说后,大哭了一场,说这一辈子对不起他。我母亲又总是说,自己对不住这位表姐。
    过去是后悔不该给她做媒,现在是后悔不该把她的首饰交出去。可这些悲剧,当时我根本不理解,心里最盼望的就是,怎么得到去革别人的命的资格。被吸收到学校革委办小报后来破四旧的风暴过去了,就开始了大串联。我和两个同学从北京到武汉、桂林、湛江、广州、井冈山转了一圈,其中从广州到井冈山是步行,回来已是冬天。到家后,我才知道母亲作为中学教职员工,也到武汉串联,实际上是串亲戚,到舅舅家住了半个月。到了1967年,学生们大多串联归来,学校通知要复课闹革命。先是进驻了一批通信兵司令部的干部,主持军训。后来又进驻了工宣队。同学当中,也出了不同的思潮和组织。同班的刘洪生、周绍元、陈小文、张光明四个同学已经开始对主流路线发生怀疑,由中央文革而林彪,最后干脆怀疑到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他们成立了一个小组织,写了文章,直到把教室里的毛泽东像贴上房顶,终于东窗事发,被抄家逮捕。我当时思想很正统,支配头脑的是掺着宗派情绪的愚忠。因为自己参加的组织和这几个同学的组织有摩擦,所以写了长达万言的批判文章,批判这几个同学的“反动思想”。文章具体怎么写的,现在已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刻意模仿戚本禹、姚文元那种大帽子唬人,以势压人的笔法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霸道逻辑,感觉是这下子总算是走上革命前线。
    现在想起来,既十分内疚,又可悲可笑。那几个同学其实是最早的反抗者,被关押了半年多,吃了不少苦才被放出来,随后“上山下乡”了。我因为能写两笔文章,被吸收到学校革委办小报,平时住在学校,有时星期天都不回家。小报的内容无非是跟着最新最高指示唱高调。哪天上级预报要发表最新指示,马上守在收音机前,边听新闻联播边记录。大多数师生,列队上街庆祝。我们则是按照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过夜的原则,守在油印机前,连夜印刷。毛主席说的是什么意思,那些片言只语后面有什么背景,我既不可能知道,也没有能力去想,只是怀着一种盲目和激情。如果说革命也能让青少年上瘾,当时上的就是这种瘾。当然也不是没有一点收获,有关编辑业务的初步知识,就是在那时学下的。
    ……
展开
目录
一  中学生涯
没能当上革命主力心感失落
八十多岁的外祖母差点被赶回原籍
被吸收到学校革委办小报

二  上山下乡
知青表演队在县里出了名
返回北京与父亲诀别
知青每年可以吃到528斤原粮

三  理想幻灭
夭折的"南国之行"
意外调人省委调研室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四  机关风雨
黄皮书和灰皮书的热心读者
派系斗争让人心烦
写作组的"命题作文"

五  重返校园
清查运动受牵连
几经波折终于考上大学
照本宣科的教师被赶下了讲台

六  编辑往事
一篇文章引爆编辑部内部矛盾
"批判第三代马克思主义"闹剧

七  思想操练
三人行必有我师
黄万里传记出版始末
摆脱了"课题"怪圈的智效民
《思想操练》缘起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开设专栏

八  混在北京
少小离家老大回
三不老胡同里的政治名人
冯亦代先生的未尽之愿
参与《中国摄影报》工作

九  提前退休
我和你共进退
三位学人闯北京
傅国涌靠撰稿谋生

十  几本随笔
从《冬夜长考》到《和友人对话》
老书局、老报馆的风骨

十一  回忆小波
一口气读完《黄金时代》
"银河是'叛徒',黄梅是好样儿的"
当代一流小说家

十二  民间思想(上)
经济学家赵京兴
民间思想概观

十三  走近顾准
《顾准日记》出版始末
《顾准寻思录》一波三折

十四  民间思想(下)
整理出版遇罗克遗著
和遇罗文的交往
有眼不识孙越生
金凤的心病与王申酉的遗作
我的同学卢叔宁

十五  书海弄潮
自己得把《老插话当年》卖出去
和书商打交道
《反思郭沫若》出版手记
《世纪学人自述》:现代知识分子命运史
与《野菊文丛》的缘分
向刘硕良推荐《一代报人王芸生》书稿
催生沈容《红色记忆》
推动韦君宜《思痛录》问世
为出版《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牵线搭桥

十六  温故知新
《老照片》的风格和编辑原则
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谁掌握了历史,谁就掌握了现在
"背影书系"中那些"背影"

十七  口述历史
流产的策划案
我的"口述历史"观

十八  大学人文
与夏中义相识
编写《大学人文读本》
徐方的大学人文课
《大学沉思录》缘起
《中学人文读本》应运而生

十九  刊林客串
从《华人文化世界》到《教师之友》
参与《社会科学论坛》杂志

二十  转益多师
李锐:行胜于言,要多做实事
萧乾:我不能和夏衍、巴金、冰心比
南有王元化,北有李慎之
何家栋:迟迟不愿出版自己的文集
何方:党史研究成果让人暗自佩服
朱厚泽:"三宽部长"

二十一  公共关怀
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公共知识分子的起源与责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