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84730
  • 作      者:
    黄俊杰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黄俊杰,1946年生于台湾高雄县。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Rutgers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东吴大学东吴通识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兼“东亚儒学”研究计划总主持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获得学术荣誉包括杰出人才讲座(1997-2002)、胡适纪念讲座(2005-2006)、中山学术著作奖(2006),以及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授予的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2010)和第55届学术奖(2011)。著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2010)、Taiwanin Transfor mation(1895-2005)(2006)、Mencian Hermeneutics:A Histor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儒学与东亚文明研究丛书(第2辑)·东亚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经典与理念:互动、转化与融合》所探讨的是在东亚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中,儒家经典及其价值理念与日本及朝鲜之地域性特质的互动、冲突或融合之问题,尤其聚焦于儒家经典的阅读者之“自我”与“他者”之互动,以及经典中的知识与东亚各国权力结构之互动。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讨论东亚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整体性地说明东亚这个地理区域的特质。“东亚”这个区域包括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中国台湾、中南半岛等地,这个地域的气候、温度等“风土”有其特殊性,是二十世纪日本哲学家和辻哲郎(1889-1960)所区分的三种“风土”类型(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当中的“季风型”地域,有其特殊的“人文风土”。生长于“季风型”地区的人,一方面感情纤细而丰富;另一方面又习于忍辱负重,历史感较为强烈。②和过哲郎的学说虽然不免有地理决定论的疑虑,但是,东亚这个地理区域确实有其气候与环境的共同性。
    “东亚”这个区域是各国家、各民族、各文化的“接触空间”(“contactzone”),③两千年来在不对等的支配与臣服关系之下,进行各种交流活动。在二十世纪以前,支配东亚的是中华帝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帝国是东亚强国,给其他各国人民带来被侵略、被殖民的苦难与血泪;二战结束后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成为东亚的新霸主,在东亚建立冷战的新秩序。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的崛起则使东亚的政经秩序再次面临重组。在“东亚”这个接触空间里,中华帝国广土众民、历史悠久,不仅在历史上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扮演东亚区域的“中心”之角色。从东亚周边国家的立场看来,中国作为汉字文化、儒学、汉医等东亚文化共同要素的发源地,确实是一个巨大的“不可避的他者”。①
    正因为中国在东亚这个地域扮演关键性的角色,所以使东亚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更具复杂性与挑战性。在东亚历史上的“中国”与其说是一个(现代史意义下的)“国家”,毋宁说是一个超“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共同体。因此,在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中,中国与朝鲜或日本的交流活动,与其说是中、韩交流或中、日交流活动,不如说是江浙地区与日本的交流,或是山东半岛与朝鲜的交流更具有历史的实体性。(二)“区域史”研究的新视野:从“结果”到“过程”的转换在上节的基础上,我们进而讨论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第一个值得讨论的方法论课题就是:我们可以将过去聚焦于文化交流活动之“结果”的研究,转向聚焦于文化交流活动的“过程”的研究,从而进行某种东亚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典范转移”。
    为了阐明上述方法论的思考,我们可以以1970年起集日本史学界之力所出版的《岩波讲座世界历史》丛书为例加以讨论。②这套丛书共包括三十一卷,视野广阔。
    ……
展开
目录
自序
导论
第一章 作为区域史的东亚文化交流史——问题意识与研究主题
一 引言
二 方法论的思考
三 问题意识
四 研究主题
五 结论

“自我”与“他者”的互动
第二章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类型及其涵义
一 引言
二 类型一:“政治自我”与“文化自我”的张力
三 类型二:“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张力
四 类型三:“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的张力
五 类型四:“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的张力
六 结论
第三章 十八世纪东亚儒者的思想世界
一 引言
二 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同调(一):通过反朱子学而反形上学
三 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同调(二):在“存在”中探索“本质”
四 十八世纪东亚儒学的异趣:中、日、韩儒者主体意识的比较
五 结论
第四章 论中国经典中“中国”概念的涵义及其在近世日本与现代台湾地区的转化
一 引言
二 “中国”作为中国的“自我形象”:“文化中国”与“政治中国”的合一
三 近世日本世界观中“中国”概念的重构
四 现代台湾地区世界观中的“中国”:“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与撕裂
五 结论

知识与权力的互动
第五章 论东亚儒者理解经典的途径及其方法论问题
一 引言
二 作为体验的东亚儒者解经途径
三 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的方法论问题
……
结论
引用书目
外文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