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18078
  • 作      者:
    陈荣庆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荣庆,男,江西丰城人,1966年1月出生,江西省宜春学院教授。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从比较荀子与诸子思想的复杂关系入手,探讨荀子对战国各种学术思潮的回应,力求揭示荀子对百家思想的吸收与发展,再现荀子综合百家思想形成的具体过程。作者认为,长久的积累、多样的因素造成了战国学术的繁荣,荀子以开放的学术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的努力使他成为战国学术的集大成者,是战国学术走向兼融会通的典范。
展开
精彩书摘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人要重义而轻利。他批评梁惠王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再如孟子对宋钘劝说罢兵理由的批评,思路亦是如此。宋钘说服君王息战的逻辑是:战争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利益,即便是采取了有害于普遍性利益的行动(战争)之后,特殊性的利益(君主个人的利益)最终还是会受到伤害,所以最好不要发动战争。宋钘之论容易造成这样一种思维:应当根据现实利益预测人们的行动。孟子则认为只要人类的注意力仍然集中于“功利性”预设,集中于个人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那么其最终结果是会毁掉追求利益者本身的存在意义;只有在将“仁义”作为目的本身,并依照体现人类本性的仁义而行动,才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荀子认为人性恶,必得学《诗》学《礼》,以礼义为本,化性起伪,然后才有成为圣贤的可能,“积礼义而为君子”(《荀子·儒效》)。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的义利对立,大多是要求统治者、君子要考虑全天下的大义(即大利),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私利、小利,并不是用“义”来否定庶民百姓的利益。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是就有德的君子考虑,强调为天下的大道、大利,而不是要求普通庶民不忧贫。《国语·晋语十四》记载:“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日:‘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日:‘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官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郄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课题研究现状与分析
三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 课题研究方法与心得
五 本书文献引用与注释说明

第一章 荀子和他的时代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一 兼并战争急剧加速
二 社会生活高度发展
三 思想文化繁荣创新
第二节 战国学术繁荣的原因
一 夏、商、西周、春秋文化的积累与绽放
一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带来的文化普及
三 诸侯争霸引发的重士风尚对学术的大力推动
四 交通发展为学者访学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 士人俸禄的变化对战国学术繁荣有重要影响
第三节 荀子生平与志业
一 荀子的生平与著作
二 荀子的学术志业

第二章 荀子与儒墨显学
第一节 儒学在战国的分化与发展
一 荀子对子思、孟子、子夏、子张、子游的批评
二 荀子与孟子思想的交集
第二节 荀子对墨子、宋钘的批评
一 荀子对墨子的批评
二 荀子对宋钘“情寡欲浅”的批评
三 墨子、宋钘思想对荀子的影响
第三节 荀子以孔子正宗自居的文化立场
一 荀子对孔子“仁”的继承
二 荀子对孔子“礼”的发展
三 荀子继承了孔子对社会职责的强烈情怀
四 荀子和孔子一样重视个人修养
五 荀子和孔子在论“学”上意旨一致

第三章 荀子与战国名辩思潮
第一节 战国名辩思潮的源流与概况
一 邓析名辩思想及其“两可之说
二 孔子、墨子的正名思想
三 惠施、公孙龙、墨子后学的“辩”论和庄子对“辩”的态度
第二节 荀子的正名思想与辩论逻辑
一 荀子“制名以指实”的正名思想
二 荀子以礼为则的辩论思想和对辩说的分类评述

第四章 荀子与战国天人思想
第一节 孔子、孟子的天人论
一 孔子的天人观
二 孟子的天人思想
第二节 老子、庄子的天道观
一 老子人道效法天道思想
二 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第三节 荀子天人思想的内涵与特色
一 荀子天人有分概念的来源
二 荀子天人有分的思想内涵

第五章 荀子与先秦诸子的人性论
第一节 诸子的人性论与荀子的人性观
一 孔子的性情本然观
……

第六章 荀子与战国禅让思潮
第七章 荀子的“天下”理念与社会理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