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英译研究:a study on roger ame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12196
  • 作      者:
    谭晓丽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英译研究》凝结谭晓丽博士数十年寒窗苦读的文化积淀和三余年的辛勤汗水。笔者博学广识,为读者奉献一部“典籍的哲学翻译”这样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相关参考。
展开
作者简介
  谭晓丽,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兴趣兼及比较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中国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协会会员。主持三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参与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数项。在《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上海翻译》、《翻译季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英译研究》以翻译伦理学为理论支点,从全球化语境下儒学典籍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安乐哲及合译者儒学典籍的英译情况,以典籍英译史上译者们对待中国典籍的文化态度和翻译方法为参照,探讨了安译的时代背景、思想动因、文化认知及翻译特色。具体说来,该著作提出并解决了如下问题:在西方汉学发生了“中国中心观”之后,译者怀有怎样的文化目的从事儒学典籍英译?作为比较哲学学者,安乐哲等译者对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有怎样的整体认识和理论构建?译者对待儒学典籍采取了怎样的文化态度?他们又是如何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以及译文的各个部分、层面实现其翻译目的?这一过程包括译者对原作版本的选择,在序言、注释等副文本中的操纵,哲学关键词的翻译、原作哲学陈述的再现以及译作文体的选择。《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英译研究》除了对安译进行描述性研究之外,更对他的译作、译法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和判断,提出全球化背景下“求同存异”的翻译伦理态度和“整体性”策略之下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并总结了几条典籍英译的规则。
展开
精彩书摘
  两位译者把自己的《论语》译本命名为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Philophical Translation,这里所谓的“哲学翻译”,不仅要解读、翻译出文本蕴涵的哲学思想,而且要通过哲学研究的方式来诠释原著,也就是说,译者先构筑《论语》的哲学理论框架,对其语言特色形成整体认识,再根据这一理论体系进行文本诠释和翻译,并且在翻译中体现《论语》异于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建构起新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孔子哲学。
  白氏夫妇和安乐哲、罗思文的《论语》译本都是当今西方汉学研究和翻译发生了“中国中心观”转向后的产物,两种译本都是以儒学的思想特征、原文的思想内涵为诠释依据,对待孔子儒学这一文化他者都采取了尊重的态度。不过,安译的不同之处在于,译本在尊重原文中异质文化的同时也对儒家思想的普适性和当下意义做出了创造性的解读,促进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对话,遵循的是一种既尊重中西差异,又谋求共同发展,或者说“求同存异”的伦理模式。根据以上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论语》的英译历程与翻译伦理的发展所走的是两条并行的路线——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体现的翻译伦理由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发展为多元的、非线形的后现代模式。此外,到了20世纪后半期,《论语》的译者们大多为西方汉学界、哲学界、史学界的学者,他们的典籍诠释一般都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哲学、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整体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论语》翻译同时又是多学科研究的学术著作,综合了历史、社会、文化因素的多视角的诠释方法,比较传统的注重词、句解读的汉学方法更进一步。不过,由于各译本的侧重点不同,译者对文本意义的取舍或读入,在翻译方法上的选择和创新,都不是简单的“异化”或“归化”所能概括,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我们对译者的伦理态度和翻译方法做出判断。因此,以下章节本研究将对安乐哲等人的儒学典籍的哲学英译做细致的个案研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典籍英译与时代诉求
1.2 全球化语境与典籍文化翻译面临的问题
1.2.1 文本的多义与译者认知局限的矛盾
1.2.2 归化?异化?——文化翻译中的策略问题
1.2.3 规定还是描述?——文化翻译面临的伦理问题

第二章 典籍翻译与翻译伦理
2.1 伦理与翻译
2.2 伦理思想对译学范式的影响
2.3 《论语》英译——译者的伦理态度与翻译方法
2.3.1 以耶释儒——早期传教士的《论语》英译
2.3.2 关注异质文化的开端-20世纪初西方汉学家的《论语》英译
2.3.3 关注译作的流畅——海内外华人的《论语》英译
2.3.4 回溯原典的跨学科译著-20世纪90年代后的西方《论语》英译

第三章 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视角、态度和方法
3.1 海内海外、褒贬各异——本研究国内外现状
3.2 翻译伦理与实践方法——本研究目的和内容
3.3 比较与阐释——本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四章 辨异观同——安乐哲与合作者的儒学关键词英译
4.1 儒学术语的创造性阐释和英译
4.1.1 追寻词汇真义
4.1.2 发掘现实价值
4.2 词多译——揭示儒学术语的多重意义
4.3 “道”之所以,“天”之所指——保留旧译和音译
4.4 小结

第五章 原作思维与译作语言——安乐哲与合作者儒典英译的陈述方式
5.1 汉思维的“过程性”与英语的“过程性”词汇
5.2 汉思维的“事件性”与英语的动名词结构
5.3 逻辑推理与表达方式
5.3.1 因果逻辑与审美逻辑——逻辑关联词的运用
5.3.2 汉思维的“关联性”与英语的语态和分词
5.3.3 汉思维的“动态性”与英语的动词、动名词
5.4 “道”的实用主义解释——《论语》译文的语篇连接
5.5 小结

第六章 哲学文本的诗性翻译
6.1 文质彬彬——保留原作的修辞特色
6.2 嘤嘤成诵——以语音传递语意
6.3 以诗译《诗》,重树汉语经典地位
6.4 小结
第七章 仰视抑或操纵——安乐哲与合作者儒典英译的副文本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